潍坊市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协同监督、闭环管理、成果转化与技术赋能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持续创新机制,通过强化部门协同、优化流程设计、深化结果运用,构建起覆盖领导干部履职全周期的审计监督网络。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监督质效,更为全国范围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协同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凝聚监督合力
潍坊市率先建立跨部门协作框架,市委审计办、市审计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潍坊市干部监督与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协同工作办法》,明确从计划制定到成果运用的全链条协作规则。这一制度设计如同为审计与干部管理架设了“高速互通立交”,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组织部门提供干部履职动态,审计部门精准锁定监督重点,双方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叠加效应。例如,在年度审计计划制定阶段,组织部同步梳理领导干部任职情况,审计局据此调整优先审计对象,避免重复监督或遗漏盲区。

流程再造:审前、审中、审后闭环管理
潍坊市将经济责任审计拆解为三大环节,每个环节植入标准化操作模块。审前阶段,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风险点,形成“审计画像”,相当于为被审计对象提前做CT扫描;审中阶段引入“双清单”机制,即问题清单与绩效清单并行,既查错纠弊又评估履职成效,破解传统审计“重问题、轻绩效”的局限。市长许立全特别强调,要将绩效审计作为核心,关注领导干部在重大项目决策、资源调配中的实际贡献,如同用“显微镜”观察政策落地效果。审后阶段则建立“整改销号台账”,对问题分类标注红黄蓝三色预警,整改一项、核销一项,确保监督不留尾巴。

成果转化:从纸面报告到管理升级
审计结果运用是潍坊模式的亮点。市委组织部将审计报告纳入干部考核档案,作为选拔任用的硬指标,近三年已有27名干部因审计发现问题被暂缓提拔。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审计结论更成为内部风控的“体检报告”——某国企通过审计反馈的采购流程漏洞,重新设计审批权限系统,使合同违规率下降60%。这种“以审促改”的良性循环,让审计监督从单纯的查账工具升级为治理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技术赋能:织密智慧审计防护网

在数字化浪潮下,潍坊市审计局开发经济责任审计分析平台,整合财政、税务、社保等12类数据源,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审计云”。平台通过算法模型自动识别异常交易,比如对同一时期大额资金异动进行关联比对,精准定位潜在风险点。一名参与某区县长审计的项目组长形容:“过去翻账本要一个月,现在系统10分钟就能生成疑点线索图谱。”这种技术手段的革新,使监督效率提升70%以上,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力少折腾”。
潍坊的经验表明,经济责任审计要发挥“经济体检”功能,必须跳出“就账论账”的局限。通过机制创新将监督嵌入权力运行全过程,用技术手段穿透数据迷雾,最终实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的乘数效应。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这是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屏障;对企业而言,则是优化治理结构的专业指南。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这种全程化、协同化、智能化的审计新模式,正在重塑监督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