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企业内生动力锻造区域经济新引擎
近年来,潍坊昌邑市的企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内生增长态势,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这种动力的积累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企业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政府精准施策的服务体系以及产业生态的协同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剖析昌邑企业如何锻造内生发展动能,并为区域经济注入可持续活力。
创新研发: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在昌邑市山东永健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大型数控龙门铣床与精密磨床的轰鸣声背后,隐藏着企业以技术专利构筑的竞争壁垒。该公司凭借10项发明专利和26项实用新型专利,将聚酯膜双向拉伸装备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提升至49%,成为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种“技术护城河”的构建,正是昌邑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实现“弯道超车”的缩影。当地政府通过创新要素保障和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为企业搭建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通道,使得“专利墙”逐渐转化为“效益池”。

产业振兴:特色化布局激活乡村经济
内生动力不仅存在于工业领域,昌邑市因地制宜的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同样值得关注。通过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开发,当地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一村一品”的差异化竞争格局。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同质化内卷,又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了空间。例如,全国首个海上“风光牧”一体化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为区域经济创造了新的增长极。

政策赋能:人社服务的“滴灌式”助力
昌邑市人社局以服务企业“创新提升年”为载体,通过靶向施策破解企业发展痛点。从人才引进到技能培训,从融资支持到市场开拓,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投放如同“滴灌系统”,直接滋养企业成长的根系。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协作机制,显著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使企业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核心能力建设。

服务业崛起:经济韧性的“稳定器”
2023年上半年,昌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30.12亿元,同比增长7.9%的亮眼数据,揭示了第三产业对经济健康的托举作用。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了物流、金融等配套支持;消费性服务业的升级则释放了内需潜力。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使得区域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生态协同:产业链条的“共生效应”

从永健机械的装备制造到海上“风光牧”项目,昌邑企业间逐渐形成了技术共享、资源互补的产业网络。这种生态化发展路径,使得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够通过产业链条产生乘数效应。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园丁”而非“指挥者”——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这片“土壤”,让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企业都能找到共生共荣的生态位。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昌邑企业的内生动力培育已进入良性循环:技术创新带动市场占有,市场收益反哺研发投入,政策支持降低试错成本,产业协同放大规模效应。这种“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更预示着中国县域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深层变革。未来,随着数字化与绿色化浪潮的叠加,昌邑或将在智能制造与低碳经济的新赛道上,书写更精彩的内生增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