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高新区:科技创新引擎驱动新质生产力崛起
在齐鲁大地的创新版图上,潍坊高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书写着从“制造跟跑”到“创新领跑”的蜕变故事。这里的企业不再满足于传统生产线的重复劳动,而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硬核技术,让钢丝缺陷检测仪替代人眼识别,让“高新造”扬声器嵌入全球顶流运动相机——这些场景正是新质生产力在这片热土上蓬勃生长的缩影。
政策筑基:梯次培育体系激活创新细胞

潍坊高新区构建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犹如为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量身定制的“成长阶梯”。今年上半年,该区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数量均领跑全市。这种“育苗式”政策支持,既包括对链主企业的重点培强(如6家农业全链条融合提升行动的领军企业),也涵盖对中小微创新主体的精准滴灌,形成“大树”与“灌木”共生的创新生态。在技术平台建设方面,4个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和2个“工赋百景”揭榜挂帅项目的落地,则像为产业升级安装了“数字导航系统”,引导企业向智能化转型。

技术破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硬核跃迁
走进潍坊前进焊材的生产车间,气体保护焊丝的生产线上,传统人工质检已被智能检测设备取代。这种转变背后,是高新区推动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战略——用企业管理者的话说,“以前靠老师傅的经验,现在靠算法的火眼金睛”。类似的技术突破不断涌现:某企业研发的清洁黑科技重塑了海外高空作业场景,本土创新的声学设备更是打入国际高端供应链。这些案例印证了高新区“两手抓”策略的成效:既巩固焊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又培育数字经济等新兴赛道,让技术研发的“种子”在产业土壤中快速结果。

产业聚变:三条赛道锻造高质量发展动能
观察高新区的产业布局,可见清晰的“三线作战图”:在农业领域,通过全链条融合提升行动,推动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向3000亿元营收目标冲刺;在工业领域,绿色工厂与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使单位产值能耗持续下降;在新兴产业领域,则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打造具有潍坊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种多维发力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形成“创新共振”——正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中,既有深耕制造业数十年的“老将”,也有聚焦AI算法的“新锐”,它们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混合编队”。

人才与机制:创新生态的隐形基础设施
深究创新成果频出的原因,会发现高新区在人才引育和体制机制上的“软基建”。通过统筹技术平台与企业人才资源,这里形成了“科学家+工程师+产业工人”的协同网络。例如某企业研发钢丝缺陷检测仪时,不仅获得高校实验室的理论支持,更有来自生产一线员工的2000小时场景数据反馈,这种“产学研用”闭环,让技术研发始终贴着市场需求飞行。政策制定者还创新性地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将企业技术难题张榜公示,吸引全球创新力量攻坚,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加速了成果转化。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潍坊高新区的实践揭示了一个规律:新质生产力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政策土壤的肥力、技术种子的活力、产业气候的适配性,以及人才阳光的持续照耀。当这些要素在“创新领跑”的共识下有机融合,昔日的制造基地便自然生长出定义未来的竞争力。对于关注区域创新的观察者而言,这里的经验或许可概括为——用系统思维种好创新“试验田”,方能收获高质量发展的“吨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