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京城大剧院内座无虚席。舞台灯光渐暗,一阵急促的锣鼓声破空而来。但见红幕徐启,钟馗跃然而出——身披绛红官袍,腰缠玉带,足蹬厚底靴,却偏偏套着一条洗得发白的破洞牛仔裤。观众席间顿时响起一阵倒抽冷气的声音,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出名为《着牛仔裤的钟馗》的新编京剧,自首演之日起便掀起巨大波澜。传统戏曲界为之震动,文化评论人争相撰文,就连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也津津乐道。一个流传千年的驱邪大神,何以与现代服饰产生碰撞?这场看似离经叛道的演绎,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思考?
“我们要让钟馗从画中走出来,走到人群中间去。”该剧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李文轩在排练间隙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戏服上还沾着汗水,眼神却熠熠生辉。“钟馗不只是庙里的神像,他更应该活在当下。牛仔裤象征的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生命力。”
创作团队耗时三年打磨剧本,在保持传统唱腔和做功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元素。除了服装上的创新,舞台设计也别具匠心:电子屏幕呈现的幽冥世界与手工绘制的山水背景交错出现,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相互应和。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不失京剧韵味。
七十五岁的老戏迷张建国最初是带着质疑走进剧场的。“我唱了一辈子戏,从来没想过钟馗能这么打扮。”幕间休息时,他激动地握着年轻演员的手说:“但我看懂了,这才是真正的钟馗精神——不畏强权,不守常规,为民除害。”
年轻观众的反响尤为热烈。大学生王雨薇和同学们组团来看戏,她表示:“以前觉得京剧很远,但这个钟馗就像身边的朋友。他的愤怒、他的正义感,都是我们能理解的。”数据显示,该剧观众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超过六成,打破了传统京剧演出的年龄结构。
文化学者对此现象给出了深度解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赵明理认为,这出戏的成功在于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钟馗本身就是反叛精神的象征。唐代的他因貌丑而被剥夺状元资格,愤而撞柱身亡,后成为驱邪之神。这种反抗不公、坚守正义的精神,与当代年轻人追求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争议之声亦不绝于耳。有评论家指出,这种创新过度商业化了传统文化,可能导致京剧本质的流失。面对质疑,主演陈晓峰展示了他被牛仔裤磨破的膝盖:“我们每天仍要练习四个小时的基本功,创新是建立在扎实传统功底之上的。每处改动都经过反复推敲,既要让老观众认可,又要让新观众理解。”
该剧的服装设计暗藏玄机。牛仔裤上的破洞并非随意剪裁,而是依照传统戏服纹样精心设计;腰间的玉佩实为3D打印技术制作,既轻便又不失传统美感。就连钟馗标志性的虬髯,也采用了新型材料,在保持威猛造型的同时减轻了演员的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钟馗捉鬼的情节被赋予了新意。那些“鬼魅”化身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环境污染等现代问题,钟馗与之斗争的过程引发观众深刻思考。这种隐喻手法既延续了钟馗传统的辟邪功能,又赋予了其当代意义。
演出结束后,观众迟迟不愿离去。舞台上,穿着牛仔裤的钟馗缓缓走向台前,传统韵白与现代台词交错:“吾乃终南进士,誓除天下邪祟——不论古往今来,不管阴阳两界。”这句话回荡在剧场中,也回荡在每个观众心里。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着牛仔裤的钟馗》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内核,并用当代语言进行表达。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传统文化需要这样的创新来保持生命力,需要这样的对话来连接过去与未来。
夜色已深,剧院灯光渐暗。但文化的创新之光,正如舞台上那个穿着牛仔裤的钟馗一样,照亮了传统艺术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