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宁愿跑步

  暮色中的蒙特利尔郊外,一个瘦削的身影正沿着蜿蜒的公路奔跑。十七岁的莎拉·布鲁默迈着不知疲倦的步伐,汗水浸湿了她的T恤,脚下的运动鞋有节奏地敲击着沥青路面。对大多数人而言,跑步是一种锻炼,一种休闲,但对莎拉而言,这是她生命中唯一确定的事——一种近乎倔强的逃离,一场与自我和解的漫长旅程。

  就在这个看似平凡的秋天,一部以莎拉为主角的电影《莎拉宁愿跑步》悄然进入观众视野。这部由加拿大新锐导演克洛伊·罗比肖德执导的作品,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首映后,便以其质朴而锐利的叙事风格引发了广泛讨论。影片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少女的跑步故事,更是关于当代青年如何在迷茫与压力中寻找自我的现实写照。

  影片开场,莎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刚刚高中毕业,拥有出色的长跑天赋,却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期待。母亲希望她进入本地大学,留在安全的轨道上;教练看中她的潜力,想把她培养成专业运动员;而莎拉自己,却只想知道奔跑时那种“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感觉能否成为生活的全部。

  “跑步时,我感觉自己是完整的。”莎拉在影片中的这句独白,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导演罗比肖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探讨的是,当年轻人被各种期望包围时,他们如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莎拉的选择或许看似固执,但那正是她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莎拉拒绝了朋友开车送她回家的提议,选择在雨中奔跑十公里。镜头跟随她的脚步,记录着她沉重的呼吸、飞溅的水花,以及脸上混合着雨水和汗水的坚定表情。这一长达七分钟的长镜头,没有配乐,只有真实的环境音和莎拉的喘息声,让观众仿佛亲历这场孤独的奔跑。

  “我们特意避免使用激昂的配乐来渲染跑步场景,”摄影指导塞巴斯蒂安·布罗丁解释道,“因为对莎拉而言,跑步不是英雄主义的壮举,而是日常的、必须的修行。我们想用最朴实的方式呈现这种关系。”

  随着剧情发展,莎拉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母亲的担忧、教练的失望、朋友们的不解,都成为她前行道路上的阻力。特别是在她放弃大学入学资格,决定专心投入跑步训练后,与母亲的关系降至冰点。一场厨房对峙的戏中,母女二人的对话充满了误解与无奈,折射出代际沟通的普遍困境。

  “你为什么就是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走正常的道路?”母亲痛心疾首地问道。

  “因为那不是我。”莎拉的回答简单而坚定。

  饰演莎拉的新人演员索菲·德桑丝奉献了令人惊叹的表演。为了准备这个角色,她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长跑训练,每天坚持跑十五公里。“起初我只是在表演一个跑步者,”德桑丝说,“但到后来,我真的开始理解莎拉了。跑步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成为我理解角色内心世界的通道。”

  影片的叙事节奏也颇具匠心。前半段平稳舒缓,如同莎拉在平地上的热身跑;中段矛盾激化,节奏加快,仿佛进入了上坡路段;而结尾处,当莎拉参加一场对她意义重大的比赛时,影片达到了情感的高潮。不过,导演并没有选择传统运动电影的励志结局,而是给出了一个开放而充满诗意的答案。

  “生活不是一场有明确终点的比赛,”罗比肖德说,“我想展现的是过程本身的价值。莎拉最终是否赢得比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奔跑中找到了什么,以及她将继续寻找什么。”

  《莎拉宁愿跑步》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对个体成长的细腻刻画,更在于它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隐性批判。在一个崇尚速成和即时满足的时代,莎拉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她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不盲从主流价值判断,而是执着于内心的声音,哪怕这意味着要承受孤独和非议。

  影评人让-皮埃尔·勒鲁瓦在《电影手册》撰文指出:“《莎拉宁愿跑步》是一部关于自由的当代寓言。表面上,它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与跑步的故事;实质上,它探讨的是在高度规范化的现代社会,个体如何保持精神独立这一哲学命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女性成长的关注。与许多聚焦男性运动天赋的电影不同,《莎拉宁愿跑步》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了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特有压力——社会对女性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期待,以及突破这些期待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莎拉通过跑步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定义自己的人生轨迹。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莎拉在跑步时总是穿着同一双已经磨损的跑鞋,即使母亲给她买了新的,她也舍不得换。这双旧跑鞋象征着莎拉对自我选择的坚持,对纯粹性的守护。这种对物质享受的漠视,与她对精神自由的执着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电影技术层面,《莎拉宁愿跑步》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自然光的运用、大量手持摄影、极简的剪辑风格,共同营造出一种近乎纪录片的真实感。声音设计也别具匠心——风声、呼吸声、脚步声构成了影片的主要声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莎拉的奔跑世界中。

  “我们刻意避免过度修饰,”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布瓦万说,“想要捕捉的是奔跑时最真实的身体感受。那种呼吸的急促、心脏的跳动、脚步的节奏,本身就是最动人的音乐。”

  随着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的成功,一股“莎拉热”正在年轻观众中悄然兴起。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后感,称从莎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奔跑,逃离什么,或者追寻什么,”一位观众在推特上写道,“谢谢莎拉让我知道,这种坚持并不可笑。”

  《莎拉宁愿跑步》没有给出关于青春困惑的标准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在迷茫时,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奔跑,在运动中感受生命的存在,在前行中寻找方向。就像莎拉在影片结尾的独白:“我不知道我要跑去哪里,但我知道我必须跑。也许答案就在路上。”

  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对当代生活的深刻洞察。在这个充满选择和压力的时代,我们或许都能从莎拉的故事中获得启示:有时候,最简单的行动蕴含着最深刻的力量;最孤独的道路可能通向最真实的自我。

  夜色渐深,蒙特利尔郊外的公路上,莎拉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但她的脚步声依然回响,如同这个时代所有寻找自我的年轻人的心跳,坚定,执着,充满希望。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bianmin/1173.html

上一篇荆棘

下一篇荣耀三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