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围绕近一个世纪前出版的著名诗作《死水》的讨论,在文化界与环境保护领域悄然兴起,并逐渐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思考。这部由诗人闻一多先生于1928年发表的诗集,以其尖锐的批判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诗中那沟“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死水”,曾是旧中国沉疴积弊的象征。而如今,这部文学作品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与当代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精神文化建设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记者在走访一些文化学者和环保工作者时发现,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死水》的当代启示。他们认为,这首诗虽然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其对“腐朽”、“停滞”与“绝望”的深刻描绘,以及其中蕴含的求变、求新的呼唤,对于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尤其是在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死水”这一意象,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成为了一面审视发展质量、反思环境现状的镜子。
在京郊某地的环境治理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环保工程师李先生。他所在的项目组,正负责一条曾经黑臭、如今已初见成效的河道的生态修复工作。站在正在恢复生机的河边,李先生感慨道:“我们刚接手这条河时,它几乎就是现代版的‘死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流动性差,散发着异味,周边居民都绕道走。每次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想起闻一多先生笔下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的描述。那种任由其腐烂、麻木不仁的状态,是环境治理中最需要打破的僵局。” 李工程师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正是通过截污纳管、生态清淤、引入活水、种植水生植物等一系列科学手段,为这潭“死水”重新注入生命力。这个过程,恰如诗中那未曾言明却强烈存在的期望——一场彻底的、能催生新生的“革命”。
在文化层面,《死水》的再审视也引发了新的解读。文学评论家王教授指出,《死水》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沉郁顿挫的格律和奇崛的意象营造,更在于它那种“以丑为美”的审丑视角背后,所隐藏的极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民族新生的渴望。“诗人将当时的社会现实比作一沟令人绝望的死水,这种极致的批判,恰恰源于最深切的爱与最迫切的期待。他是在用最刺耳的声音唤醒世人。”王教授认为,在当下,这种不回避问题、敢于直面沉疴、并坚信通过奋斗可以改变现状的精神,依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无论是在科技创新中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在社会治理中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堰塞湖”,都需要这种“死水变活水”的决心与勇气。
与此同时,一些基层社区工作者也从《死水》中获得了灵感。在南方某城市的一个老旧小区,社区主任张女士组织居民开展了一场“清理身边‘死水’,共建美丽家园”的活动。这里所说的“死水”,不仅是物理意义上容易滋生蚊虫的积水坑洼,也指代那些长期堆积的废弃物、邻里间因沟通不畅形成的隔阂,以及部分居民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的习惯思维。“我们学习《死水》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激励。我们告诉大家,诗里的‘死水’最终期待着‘跨服’,我们的社区也一样,只要大家行动起来,摈弃陋习,积极参与,我们社区的‘死水’也能变成清澈的‘活水’。”张女士介绍,活动开展后,小区环境明显改善,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
当然,也有学者提醒,将《死水》与当代议题进行连接时需要避免简单化的类比。历史学者赵研究员强调,闻一多先生所处的时代与今天已截然不同,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重温《死水》,更多的是汲取其中蕴含的自省精神、批判意识和变革勇气,用以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而非直接对应现实。“这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延续。我们要看到从‘死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伟大飞跃,看到中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程中取得的巨大进步。”
穿越近百年的时光,《死水》那凝练而沉重的诗句,依然叩击着人们的心扉。它不再仅仅是文学课本上的一篇经典,更化身为一种文化符号,持续参与着当代中国的精神构建。从治理一条黑臭河道,到激活一个社区的活力,再到激励一个民族在复兴道路上不断自我革新、砥砺前行,那沟“死水”所映照的,是对“活水”永不停息的向往与追求。这份跨越世纪的共鸣,印证了优秀文学作品的永恒生命力,也彰显了一个不断奋进的时代,在回望历史时所获得的深刻智慧与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