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

  【本报专稿】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清晨五点的北京西站已被灯光照得通明,呵出的白气在寒夜里凝成薄雾。拖着行李箱的王磊在安检队伍中缓缓前移,这是他三年来第一次回乡过年。

  “抢票时手都在抖。”35岁的王磊是某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的蓝色行李箱里塞满了稻香村点心和给侄子买的智能机器人。电子屏上不断跳动的列车信息像跃动的心电图,连接着无数个归家的渴盼。

  K字头列车缓缓启动,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恍若时光倒流的节拍。窗外的城市天际线渐次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覆着薄霜的田野。对座的大娘从布兜里掏出煮鸡蛋硬塞过来,带着乡音的问道:“娃,几年没回了?”

  这个问题在车厢里引发涟漪般的回应。有人三年未归,有人五年缺席,最长的是一位建筑工模样的男子——整整八年。他翻开手机相册,女儿从扎羊角辫的一年级生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初中生。“今年答应她考前十就带最新款手机回去。”男子腼腆地笑着,眼角的皱纹像展开的扇面。

  列车穿过秦岭隧道时,信号断续中,王磊望着窗外飞驰的山水陷入回忆。2019年春节离乡时,村口土路扬起的尘土迷了母亲的眼,如今手机家族群里说全村都铺了水泥路,快递点开到了村委会门口。

  二十小时后,列车停靠豫南小站。王磊拖着行李走出站门,惊讶地发现父亲开着新买的电动汽车来接他。“光伏发电补贴加上梨园收成,咱家也现代化了。”父亲得意地拍拍方向盘,车载音响正播放着《常回家看看》的改编版——歌词变成了“抽空回家看看”。

  村庄的确变了模样。昔日泥泞的村道变成平整的柏油路,两旁竖着太阳能路灯。废弃的打谷场上立起了篮球架,几个少年在寒风中追逐跳跃。王家的白墙小楼外墙上挂着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

  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灶台上依然炖着母亲拿手的黄酒焖鸡,堂屋方桌摆着父亲珍藏的枣花蜜,连那只虎斑猫都还保持着盘在藤椅上打盹的习惯。邻居们闻讯而来,带来的年货从自家熏的腊肉到网红坚果礼盒,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分野。

  晚饭后,王磊跟着父亲检查新装的智能大棚。温热空气中,无土栽培的草莓正在结果,传感器上的数据通过5G网络直连省农科院的专家系统。“去年咱村电商销售额破了千万。”父亲指着包装箱上的二维码,“你李叔家的闺女,大学毕业回来搞直播,把黄花菜卖到港澳去了。”

  寒夜中,王家院子的灯笼亮起来了。王磊坐在童年时代做作业的旧书桌前,笔记本电脑连着村里的千兆光纤。屏幕那端,北京总部的视频会议正在继续,而窗棂外传来孩童追逐摔炮的欢笑声。两种声波在夜色中交汇,编织出当代中国乡村的全新图景。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预计有超20亿人次踏上归途。但像王磊这样选择返乡发展的故事,正成为新时代的注脚——当城里人带着资金、技术和理念回归乡土,乡村振兴的战略在无数个具体的人生选择中落地生根。

  夜深了,王磊的微信响起。北京同事发来消息询问工作事宜,他回复时忽然瞥见窗外:父亲正披着棉袄站在智能大棚外,举着手机拍下温度计读数,屏幕微光映亮了他饱经风霜却充满希望的脸庞。

  在这个跨越山海的归途故事里,改变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回家之后的路。当故乡与远方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当现代化不再是拆除旧世界的推土机,中国传统乡村正在亿万人的奔赴中,书写着关于团圆与发展的新叙事。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bianmin/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