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之下的神秘旋律再次响起,这一次,它被永远定格在了胶片之上。纪录片《鲸之歌》于昨日在全国艺术院线正式公映,这部历时五年制作的匠心之作,不仅记录了海洋巨兽的宏伟身姿,更试图破译潜藏于浩瀚波涛之下的生命密码。
影片的开场并非始于蔚蓝海面,而是潜入一片幽暗混沌的水域。伴随着由水下收音设备采集、经过技术修复的低频震动,一道朦胧的光束划破黑暗,一个重达数十吨的庞然巨物缓缓游弋而出。导演李哲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拍摄团队最初的三个月几乎一无所获。“我们带着最先进的设备,却像是在宇宙中寻找一颗沉默的星辰。鲸鱼们若不想被发现,人类便无计可施。”转变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清晨,当团队决定关闭所有引擎,仅仅聆听时,一段复杂而哀婉的歌声意外穿透船底——那是他们第一次真正“遇见”主角。
《鲸之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传统自然纪录片的上帝视角,转而采用一种近乎平等的“对话者”姿态。影片中段,一组长达十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下一头座头鲸的独唱。它的歌声时而如雷鸣般低沉轰鸣,时而转为类似小提琴的高音吟唱,结构复杂且富有变化。海洋生物声学家李梦娟教授在影片学术顾问一栏署名,她解释:“这并非无意义的声响。我们初步分析表明,这些歌曲具备类似语言的句法结构,甚至存在地域性‘方言’。它们可能用于导航、捕猎,更可能是跨越数百公里的深情交谈。”
影片的情感张力在母子鲸鱼的情节中达到高潮。镜头追踪了一对座头鲸母子从热带繁殖地往返南极觅食地的万里迁徙。幼鲸紧贴母亲的身侧,学习歌唱、呼吸与深潜。片中一幕,幼鲸首次尝试发出断续音符,母亲则以沉稳的低鸣回应,宛如一堂跨越种族的音乐课。制片团队透露,为捕捉这些珍贵画面,摄影师曾在冰冷海水中连续等候逾八小时,最终在不使用任何人工光源的伦理前提下,借助月光完成了拍摄。
然而,《鲸之歌》并非一曲无忧的海洋赞歌。影片后段,欢快的交响骤然被刺耳的工业噪音打断——远洋货轮的轰鸣、海底钻探的震动、军事声纳的尖锐脉冲,这些人类活动的副产物粗暴地入侵着鲸类的声学世界。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被呈现在屏幕:在过去二十年中,由于海洋噪声污染加剧,鲸鱼的沟通距离已缩短近六成。许多鲸鱼不得不改变迁徙路线,甚至出现集体搁浅的悲剧。影片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记录了国际科学家与工程师们合作研发的低噪音船舶技术、调整航道等务实解决方案,展现科技与伦理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首映礼结束后,观众席陷入长时间的静默,旋即爆发出热烈掌声。资深影评人王伟评价道:“它超越了纪录片的范畴,是一部用声波谱写的哲学诗。它让我们反思:在聆听与被聆听之间,究竟何种生命才有资格定义‘文明’?”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表示,影片带来的震撼久久难以平复。“我从未想过,来自深海的歌声会让我泪流满面,”一位年轻观众感叹,“它唱的或许是整个星球的孤独与渴望。”
据悉,《鲸之歌》已入围国际多个环保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有望参与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项的角逐。影片方宣布,部分票房收益将捐赠给海洋保护基金会,用于支持鲸类研究与海洋声境保护。正如导演在片尾字幕中所写:“我们学会倾听,或许是人类听懂这个星球的第一步。”这部作品能否如主创所愿,成为唤醒海洋保护意识的一曲强音?时间,与深海的歌者,将共同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