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霸少年

  在偏远的黔东南山区,清晨五点半,天还未亮透,薄雾笼罩着错落的山寨。十六岁的苗族少年龙贤辉已经绑好手带,对着家中院子里那棵老樟树上悬挂的旧轮胎,一遍遍重复着直拳、摆拳、勾拳的动作。沉闷的击打声,伴随着他粗重的喘息,打破了大山深处的寂静。这个场景,几乎是电影《拳霸少年》的开篇画面,但龙贤辉的生活,并非剧本。

  由青年导演孙亮执导的电影《拳霸少年》近期在全国公映,这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炫技特效的低成本作品,却出人意料地引发了广泛而深沉的共鸣。它讲述的正是如龙贤辉一般的少年——一群生活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留守儿童,通过练习拳击,试图在与命运的对峙中,寻找到一条出路的故事。影片镜头语言朴实,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近乎纪录片的质感,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角色汗水与泪水的温度。

  “我们想拍的,不是一部追求胜利的体育励志片,而是一个关于‘选择’和‘尊严’的故事。”导演孙亮在一次访谈中这样阐述他的创作初衷。他曾在当地支教,目睹了许多孩子沉默的挣扎。“他们的父母远在千里之外的工厂,一年或许只能见一次。孤独、迷茫和被遗忘感,是比物质匮乏更沉重的巨石。拳击,给了他们一个情绪的出口,一个可以大声喊叫、用力对抗的理由。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第一次感觉到,命运是可以用自己的拳头去碰一碰的。”

  影片的主角小辉,由真正的留守儿童石小明饰演。他的父亲在浙江打工,母亲离家多年,他与奶奶相依为命。石小明在镜头前的沉默、倔强、以及那场在雨中疯狂击打沙袋后爆发出的痛哭,并非表演,而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倾泻。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构成了电影最撼动人心的力量。

  在黔东南州某县的一个体校拳击训练点,电影的现实映照更为清晰。这里有着与电影里几乎一样的训练场:设施简陋,但气氛火热。几十个年龄不等的孩子,在教练粗粝的口令声中,重复着基础的步伐和出拳动作。他们的眼神专注,每一次挥拳都带着一股狠劲。

  教练杨波是个黝黑精瘦的中年人,他曾是省队的拳击运动员,退役后选择回到家乡,一待就是十几年。“练拳击苦,非常苦。但这些孩子不怕苦,他们怕的是没有希望。”杨波指着场上一个满头大汗的男孩说,“他刚来的时候,内向得三天说不了一句话,现在你看,眼神里有光了。拳击教会他们的第一课不是怎么击倒对手,而是怎么站起来,怎么面对孤独和恐惧。”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拳击或许并不能保证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冠军,走出大山。但这条道路给予了他们另一种可能性和更宝贵的东西。正在读初二的女孩吴欣雨告诉记者:“打了拳以后,好像没那么怕了。以前被同学欺负只知道哭,现在我知道,首先要自己变得强大,不是去打架,是心里不怕了。”她的梦想是考上体育师范,将来回来当一名教练。

  《拳霸少年》的成功,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艺术范畴,它像一束光,照进了长期被忽视的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也引发了社会对偏远地区青少年精神需求和出路问题的再次审视。有教育学者评论道,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怜悯和诉苦的层面,而是深刻地展示了人的韧性与主体性——即使在最逼仄的环境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对命运的抗争也从未停止。

  影片的结尾,小辉没有赢得那场关键比赛,他输了,倒在擂台上。但下一刻,他挣扎着爬起来,眼神里没有绝望,只有更加坚毅的平静。他知道,人生的赛场上,真正的对手从来只有自己。这场战斗,远未结束。

  就像现实中的龙贤辉,他日复一日地击打着那个旧轮胎,他所期待的,并非一拳就能击碎所有困境的奇迹,而是在每一次出拳中,感受到自己体内迸发出的、那股能够与命运相抗衡的力量。山外的世界很大,而拳头很硬,路,正在他的脚下,一步步被打通。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bianmin/762.html

上一篇拳霸少年2

下一篇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