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首映礼结束后,电影《怪笑少女》的导演徐小磊站在放映厅门口,看着迟迟不愿散去的观众,有些意外。人群中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走上前认真地说:“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自己高中时总用夸张笑声掩饰自卑的日子。”这句话恰恰点破了这部看似荒诞的青春喜剧试图传递的内核——笑容背后,或许是未曾言说的成长之痛。
《怪笑少女》由新锐导演徐小磊执导,新人演员李梦饰演女主角林笑笑,讲述了因患有无法自控的怪笑症而饱受排挤的高中女生,最终在与周围世界的碰撞中完成自我认同的故事。影片将于本月20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尽管被包装成一部充满喜剧元素的青春片,但《怪笑少女》并未落入传统青春题材的窠臼。它没有依靠夸张的剧情冲突或甜腻的情感线推动故事,而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了一个“异常”少女在校园与家庭中的日常困境。林笑笑发出的笑声洪亮、突兀且难以预判,这使她在课堂上成为老师的难题,在宿舍里成为同学排斥的对象,甚至走在校园中也常常引来异样目光。电影中有一个长达三分钟的跟拍镜头,记录着她从教学楼走到食堂的路程,笑声六次突然迸发,伴随的是周围人从惊吓到厌烦的眼神交换。没有一句台词,却将主角的孤独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们不想简单地讲述一个‘被治愈’的故事,”徐小磊在映后交流中坦言,“更希望观众思考:究竟是谁定义了‘正常’?当一个群体无法理解某种行为时,往往选择将其标签为‘怪异’,而很少反思自身的包容度。”这种创作理念使得《怪笑少女》在轻快的节奏下,埋藏着对社会偏见与校园软暴力的温和批判。
李梦的表演成为影片一大亮点。首次担纲电影主演的她,为“怪笑”设计出层次分明的表现方式:面对压力时的干涩短笑,放松状态下的畅然大笑,独自一人时笑声过后转瞬即逝的迷茫表情……这种处理使得角色避免沦为单一化的符号,而是充满血肉感的个体。为准确呈现怪笑症患者的真实状态,开拍前她特意与相关医学专家交流,并观察了数十小时的真实病例视频。“笑声应该是快乐的,但对林笑笑而言,却成了社交枷锁。这种矛盾让我每次表演都感到沉重,”李梦分享道,“但我更想演出她在束缚中逐渐找到自我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校园群像的塑造并未流于片面。班上的同学并非简单的欺凌者,他们中有试图理解却不知如何接近的班长,有无意间用玩笑加深伤害的活泼男生,也有从一开始就默默给予支持的同桌。这种避免非黑即白的人物刻画,使得影片的校园环境更贴近现实生态,也让林笑笑的最终转变更具说服力——她的成长并非来自某次戏剧性的拯救,而是无数微小善意的累积效应。
编剧张蔓在创作札记中写道:“每个少年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感到自己‘与众不同’,或许是因为口音、体型、家境或单纯的性格内向。我们希望观众能从林笑笑身上看到自己,进而理解:与众不同从来不是缺陷,而是个体独特的印记。”
从市场角度看,《怪笑少女》的出现为同质化严重的青春片市场注入了新鲜视角。没有顶流明星加持,没有大规模营销造势,它依靠扎实的剧本和诚恳的制作,在点映阶段就已收获不俗口碑。影评人周黎明评价该片:“用笑声解构笑声,用青春反思青春。它在类型片的框架内完成了对框架本身的超越。”
影片的结尾处理得尤为巧妙:林笑笑并未如观众预期那般“痊愈”,她的笑声依然会突然响起。但当她站在毕业典礼上,以一段真诚的演讲回应过往的经历时,台下曾经侧目的同学们报以了理解与鼓励的掌声——不是因为她变得和大家一样,而是因为她学会了与自己的不同共处。这个拒绝廉价感动的结局,或许正是《怪笑少女》最值得称赞的勇气。
随着首映场灯光的亮起,那些留在座位上看完字幕的观众们,或许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身边有多少个“怪笑少女”,他们的声音是否曾被真正倾听?这部电影的价值,正在于它让这种思考变得无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