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校长

  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静谧的校园,一个瘦小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他叫李晓明,是云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是这所学校本周的“小小校长”。他胸前别着一枚略显宽大的“实习校长”胸牌,神情专注地检查着教室的门窗是否关好,楼梯转角是否整洁。这并非一场游戏,而是云山小学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的特殊教育实验——《小小校长》实践项目。

  这个项目的构想,源于校长张伟平一次偶然的观察。他发现,学生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常常抱有被动接受甚至抵触的情绪,而传统的说教效果甚微。“为什么不让学生们自己来体验管理,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真正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呢?”张伟平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全校教师的支持。经过周密筹备,《小小校长》项目于本学期初正式启动。项目面向四至六年级学生,采取班级轮换制,每周由各班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小小校长”,在指导老师的辅助下,深度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李晓明本周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他的职责远不止巡视校园。周一清晨,他需要站在校门口,和值周老师一起迎接同学们入校;课间操时间,他要留意队列的整齐度,但不是以批评的口吻,而是会和班级体育委员沟通协助;午休时,他要到食堂了解同学们的用餐情况,收集大家对饭菜口味的建议;下午,他还需要参加一次简化版的“校务会议”,向指导老师——真正的张校长汇报一周来的观察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小建议。

  “刚开始觉得挺神气的,像当了‘大官’。”李晓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但随即认真起来,“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一点都不轻松。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要想着怎么让同学们更遵守纪律,但不是靠吼,而是要靠提醒和商量。”他翻开自己的工作记录本,上面稚嫩而工整的字迹记录着:“周二,三年级二班卫生角有纸屑,已提醒值日生。”“周三,有同学反映图书馆下午光线有点暗,建议开灯时间提前半小时。”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视角下的校园需求。

  项目的意义,正在于这种视角的转换。担任过“小小校长”的六年级学生王思睿分享了他的经历。他曾发现低年级同学在课间追逐打闹时存在安全隐患,便提议在走廊转角处贴上醒目的防撞警示贴纸,并组织高年级同学在课间担任“安全小卫士”。这个建议被学校采纳后,意外受伤的事件明显减少。“以前觉得学校的规定都是老师定的,我们只管遵守。现在明白了,每条规定其实都是为了我们好,而且我们自己也能够发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王思睿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与成长。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班主任李老师观察到了学生群体中微妙的积极转变。“孩子们变得更愿意沟通,也更懂得换位思考了。以前批评他们乱扔垃圾,他们可能不服气。现在,‘小小校长’去提醒,效果就好很多,因为那是来自同伴的善意监督。班级的凝聚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有了看得见的提升。”

  当然,项目的运行也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平衡“小小校长”的管理角色与同学间的平等关系,如何处理个别学生因“权力”短暂在手而产生的优越感,都是指导老师们需要细心引导的地方。学校为此设立了专门的辅导机制,确保项目始终运行在教育和成长的轨道上,而非流于形式或产生负面效应。张伟平校长强调:“我们的核心目的不是培养‘小官僚’,而是通过真实的实践,播种下责任、同理心和协作精神的种子。”

  《小小校长》项目的影响,正悄然溢出校园的围墙。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变得更愿意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甚至会主动帮忙制定家庭周末计划,责任感明显增强。一位家长在班级群里留言:“孩子当了一周‘校长’,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不少,开始懂得体谅和担当了。”

  教育专家在了解到这一案例后表示,这种“体验式德育”模式打破了传统德育课单向灌输的局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规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探索。它尊重了儿童的主体性,将校园真正还给了孩子。

  夕阳西下,放学铃声响起。李晓明站在校门口,和老师们一起目送同学们离开。他卸下胸牌,郑重地交给下一周的“小小校长”。这一周的经历,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或许不会成为未来真正的校长,但这段独特的体验,这份对集体、对责任的最初理解,将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而云山小学的《小小校长》项目,仍将继续下去,让每一个轮值的孩子,都有机会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成长环境,并在实践中,书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关于责任与成长的生动篇章。这小小的尝试,正映射出教育改革的宏大命题:最好的教育,或许就是赋予孩子信任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参与中,自然生长出面向未来的品格与能力。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bianmin/1122.html

上一篇极速先锋

下一篇杯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