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当最后一段镜头定格在科帕卡巴纳海滩的落日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分钟。这部由巴西导演卡洛斯·桑塔纳与法国制片人伊莎贝尔·杜瓦尔联合打造的群像电影《里约,我爱你》,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着世界对巴西电影的认知。
影片采用六段式叙事结构,通过外来者与本地人的双重视角,勾勒出里约热内卢这座城市的多维面相。来自葡萄牙的海洋生物学家索菲亚,在研究瓜纳巴拉湾生态时与当地老渔民结下忘年之交;日本裔少女丽卡在圣特蕾莎区的古董店里,发现了二战时期移民祖父的隐秘往事;甚至还有在贫民窟舞蹈学校发生的,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
“我们试图打破对里约的刻板印象。”桑塔纳导演在放映后的交流会上表示,“除了足球和桑巴,这里还有量子物理研究所、南半球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以及正在用街头艺术改变社区的年轻人。”影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长镜头:摄像机从基督像顶端缓缓下移,穿过云层后不是直接展现海滩,而是掠过联邦大学的实验室、市立剧院的排练厅,最后停在某个普通家庭的阳台上,祖母正在教孙女辨认星座。
制片人杜瓦尔透露,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避免陷入“贫困美学”的窠臼。“我们拒绝将贫民窟景观化,所有场景都由当地居民参与设计。事实上,影片中出现的favela(贫民社区)舞蹈学校场景,就是由真实社区的青少年们自己布置的。”
影片的音乐设计颇具匠心。不同于传统巴西电影大量使用桑巴或波萨诺瓦,该片原创配乐融合了街头敲击乐、电子音乐和印第安传统吟唱。音效师若昂·阿尔梅达别出心裁地收录了城市的各种声音:面包店清晨卷帘门的开启声、晚高峰时期地铁的报站提示、甚至还有植物园里金刚鹦鹉的啼鸣。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全部采用实景拍摄。摄制组获得特别许可,在凌晨封闭科帕卡巴纳海滩三小时,完成了全片最复杂的航拍镜头。当地居民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协助维持拍摄秩序,这种场景在以往的商业电影拍摄中并不多见。
社会学家费尔南达·席尔瓦教授认为,这部电影的出现标志着拉美电影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它既不是《上帝之城》那样的暴力叙事,也不是旅游宣传片式的甜美写照,而是展现出全球化背景下拉美城市的文化自觉。这种平视的视角在以往的跨国合拍片中相当罕见。”
影片中出现的所有非专业演员都来自里约本地社区。十七岁的学生拉斐尔在片中饰演街头卖艺的舞蹈少年,拍摄结束后他被巴西国家舞蹈学院破格录取。“摄影机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看见自己的城市。”拉斐尔在首映式上这样说道。
目前该片已入选多个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预计明年春季将在流媒体平台上线。虽然尚未公开放映,但影片片段已在社交平台获得超百万次播放。里约市文化局局长马科斯·布拉沃透露,市政府正在考虑将影片纳入公立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它展现了这个时代稀缺的品质:对不同文化的真诚好奇,以及对日常生活诗意的发掘能力。”
当被问及片名的含义时,桑塔纳导演给出了出人意料的回答:“不是'我爱里约',而是'里约,我爱你'——这是城市对居民的告白,也是我们对电影艺术的深情告白。在这个分裂加剧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学会如何爱与如何被爱,而电影或许是最好的练习方式。”
放映结束已是深夜,观众们走出影院时都不约而同地抬头仰望——基督像在夜色中静静矗立,其脚下的城市依然灯火通明,仿佛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镶嵌画。正如影片结尾的台词:“真正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是允许它也成为你生命故事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