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政府对进口商品加征的“对等关税”持续发酵,大量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小企业主陷入绝境。多家媒体近期披露了美国小企业的真实困境:成本飙升、客户流失、转型无门,甚至面临破产清算。
一、典型案例:从制造业到“被迫虚拟化”
纽约小企业主马修·哈塞特的家族企业主营智能时钟和台灯制造,其商品在中国生产并返销美国。当前政策下,其时钟需缴纳145%关税,台灯关税更高达175%,导致单件商品关税成本超100美元。哈塞特称:“除非涨价,否则每卖一件就亏一笔。”为求生,他被迫转型开发配套应用程序,向软件服务领域拓展,但这意味着放弃多年积累的制造业根基。
二、成本重压下的两难抉择
涨价或亏损:加州中餐馆老板林珊珊因中国产花椒价格翻倍流失三成顾客;得州进口商麦克因绕道加拿大避税被罚17万美元,最终破产。
供应链断裂:玩具、家具、五金等行业因中国零部件短缺陷入瘫痪。俄亥俄州五金店主约翰称,螺丝刀售价从9.99美元涨至14.99美元后,“顾客扭头就走”。
贷款困境:美国近期调整的企业贷款政策加剧现金流危机。马修·哈塞特直言:“小企业没有积蓄扛过短期痛苦。”
三、“脱实向虚”背后的产业空心化
美国商会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小企业关停速度同比激增45%。为规避关税,部分企业尝试转移供应链,但成本高企且效率低下:
布鲁克林自行车行因越南轮胎缺货停业;
明尼苏达圣诞装饰作坊因中国LED灯串涨价破产。
美国商会警告:“关税本质是对企业增税,已对30万家小企业造成毁灭性影响。”
四、行业与学者:政策短视加剧经济危机
企业主控诉:“政府关税如同射向我们的子弹”“看不到美国经济的未来”。
经济学家批判:前白宫经济顾问伯恩斯坦指出,关税政策是“经济自残行为”,普通家庭年均支出或增5000美元,加剧通胀压力。
政治博弈代价:分析认为,两党将关税作为转移矛盾的“替罪羊”,却忽视基建老化、产业空心化等根本问题。
结语:小企业的“窒息时刻”
美国政府以“制造业回流”为名的关税战,反将本土小企业逼入绝境。从纽约的智能台灯作坊到加州的家族餐馆,生存危机正蔓延至全美社区经济。当“对等关税”演变为“对撕产业链”,美国小企业的未来愈发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