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莫西干河两岸,层林尽染。对于离开故乡整整二十年的陈志远来说,这条蜿蜒流淌的河水,依然是记忆中最清晰的地标。他驾驶的越野车在新修的柏油路上平稳行驶,窗外掠过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风景。
陈志远此次归来,身份是某知名科技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怀中揣着一份即将改变家乡面貌的“智慧农业”合作意向书。然而,车轮越是接近那个名叫“莫西干”的小村庄,他心中那份近乡情怯的悸动就越是强烈。
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还在,树下却不见了昔日聚集闲聊的老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小巧精致的村民文化广场,几位穿着运动服的妇女正随着音乐跳广场舞。他的车缓缓驶入村庄,平整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许多院落里停着轿车,屋顶上太阳能热水器在夕阳下反射着光芒。
“变了,全都变了。”陈志远摇下车窗,深深吸了一口故乡的空气——那记忆中混合着炊烟、泥土和牲畜气味的复杂味道,如今已被淡淡的桂花香和清新的空气取代。
村支书李建国早已在村委会等候多时。这位与陈志远同龄的儿时玩伴,如今肩负着带领全村发展的重任。两人的手握在一起时,陈志远注意到李建国掌心依然粗糙,只是指甲缝里不再有洗不掉的泥垢。
“没想到你真的回来了。”李建国打量着眼前这个西装革履的老同学,眼中既有欣喜,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陈志远笑了笑:“总要回来的。”
座谈会在新建的村会议室进行。当陈志远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演示他的“智慧农业”计划时,他注意到几位村干部眼神中的困惑。他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着物联网、大数据、精准农业这些概念,但会议室里的气氛依然有些沉闷。
“志远啊,”一位年长的村干部终于开口,“你说的这些太高科技了,咱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人,怕是用不来。”
李建国接过话头:“你的想法很好,但咱们村现在有自己的发展路子。你看——”他指向窗外,“东边那片大棚,种的是有机蔬菜,直接供应省城超市;西边那片坡地,改种了高附加值的中药材;还有后山,我们正在开发乡村旅游。”
会后,李建国带着陈志远在村里转了一圈。的确,这个村庄不再是陈志远记忆中那个贫穷闭塞的地方。整洁的街道,统一改造的民居,小型加工厂里传来的机器声,都显示着这里的活力。
然而,在走访了几户人家后,陈志远发现了繁荣背后的隐忧:留守老人打理农田力不从心,传统耕作方式效率低下,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年轻人依然选择外出打工……
夜幕降临,陈志远住进了自家老屋。这座二十年无人居住的房子,在李建国的安排下刚刚打扫过,但仍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霉味。他躺在儿时睡过的土炕上,望着天花板上昏黄的灯泡,思绪万千。
第二天清晨,陈志远被一阵鸡鸣声唤醒。他信步走到莫西干河边,发现李建国独自坐在河滩上,望着流淌的河水出神。
“记得吗?小时候我们常在这里游泳。”李建国头也不回地说。
陈志远在他身边坐下,捡起一块扁平的石头打了个水漂:“记得。你还因为偷摘王老伯家的西瓜,被追得跳进河里。”
两人相视一笑,儿时的记忆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我知道你的计划很好,”李建国终于切入正题,“但你要理解,村民们最怕的就是风险。前年有人来推广什么‘高科技种植’,结果赔得血本无归。大家现在对陌生概念都很警惕。”
陈志远点点头:“我明白。所以我这次回来,不是要推行我的方案,而是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找到最适合莫西干的路子。”
接下来的日子,陈志远放下了技术专家的架子,像小学生一样跟着村民下地干活,学习他们现在的种植技术,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他白天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晚上整理资料,调整自己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他重新认识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们。他们不再是他记忆中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是有着自己智慧和判断力的新农人。王老伯对土壤成分的了解不亚于专业农艺师,张家大嫂对市场需求的敏感让陈志远惊叹,就连村里最不起眼的李瘸子,也有一套独特的节水灌溉方法。
一周后,陈志远再次走进了村委会。这次,他没有打开笔记本电脑,而是拿出一沓手写的工作笔记。
“这些天,我向各位乡亲学习了很多,”他诚恳地说,“我发现,最好的发展方案不是我从外面带来的,而是本来就存在于莫西干的土地上。”
他提出了一个修改后的计划:不是全面推行高科技农业,而是建立一个“莫西干农业发展合作社”,将现有的有机种植、中药材和乡村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同时,引入适度的技术支持,比如建立一个小型气象站预警自然灾害,搭建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安装监控设备减少人工巡查成本。
“这个计划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人。”陈志远总结道,“我们要做的是用适当的技术,放大乡亲们已有的智慧和努力。”
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这一次,不再有怀疑和疏离。
合作社成立那天,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陈志远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但他坚持将实际管理权交给李建国和村民选举产生的理事会。
离别前夕,陈志远和李建国再次来到莫西干河边。夕阳将河水染成金黄色,对岸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
“谢谢你没有坚持推行你最初的那个方案。”李建国说。
陈志远摇摇头:“应该是我谢谢你们,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不是用先进技术取代传统,而是用适当的技术赋能传统;不是把外面的模式生搬硬套,而是从土地和人民中生长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个月后,莫西干村的合作社电商平台接到了第一笔大订单;小型气象站成功预警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为村民挽回了数十万元损失;通过陈志远牵线,村里的中药材与一家制药厂建立了直接供应关系。
陈志远在城市的办公室里,定期接收着来自家乡的消息。他知道,自己的回归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次双向的奔赴和成长。那个曾经只想逃离的贫瘠故乡,如今成了他精神的锚点和创意的源泉。
莫西干河依旧静静流淌,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真正的回归,或许不是身体的归来,而是心灵的重新连接和价值的彼此确认。在这个意义上,陈志远知道,自己终于真正回到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