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一场代号为“火线行动”的大型实战化演练在东部战区某综合训练基地落下帷幕。此次演习历时七天,涵盖多兵种协同、复杂电磁环境对抗、高强度连续作战等多个高难度科目,全面检验了部队在近似实战条件下的应急反应与联合作战能力,引发国内外军事观察家的高度关注。
与以往不同的是,“火线行动”并未预先设定完整剧本,而是采用“突发导调、随机应变”的模式。演习首日深夜,参演部队突然接到指挥部指令,要求立即奔赴200公里外的陌生丘陵地域执行夺控任务。全程无预案、无预演,所有作战指令根据战场态势实时下发,逼着指挥员独立判断、果断决策,士兵们则在连续机动中应对接踵而来的特情。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胜负往往决定于几分钟之内。”一位现场指挥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演习重点突出一个‘实’字,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力求把每一个作战环节都练到极致。”据悉,红蓝双方在演习中多次陷入胶着状态,电磁频谱攻防、无人机集群突防、精准火力打击等现代战争元素得到充分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习格外注重后勤保障与战场生存能力。在连续96小时的高强度对抗中,部队不仅要完成作战任务,还需组织野外自我保障、装备抢修、伤员后送等一系列实战环节。士兵们需要在极度疲劳状态下保持高度警惕,许多战术动作和决策能力逼近生理与心理极限。
军事专家分析认为,“火线行动”呈现出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更加强调体系作战,陆军、空军、电子对抗部队深度融合,指挥链路高度畅通;二是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新型侦察设备、无人作战平台、数据链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三是更加聚焦战场适应性,恶劣天候、复杂地形下的作战效能成为检验部队的重要标准。
演习结束后,参演部队并未立即休整,而是就地展开复盘检讨。从单兵战术动作到兵团指挥策略,层层解剖演练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不少官兵坦言,这次演习让人“红了脸、出了汗”,但也切实摸清了自己的能力底数,找到了下一步训练的方向。
有评论指出,“火线行动”以其鲜明的实战化导向,反映出当前军事训练正在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它不是一场孤立的演练,而是全军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当今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此类演习对于提升部队打赢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悉,此次演习中探索出的多项战法训法将在进一步验证后向其他部队推广,相关经验也将融入新一代训练大纲的修订工作中。与此同时,导演部正在系统梳理演习中采集的上万组数据,用于构建更精准的作战模型和效能评估体系。
夜幕降临,训练基地依然灯火通明。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的官兵们,又在为下一场未知的挑战做准备。正如一名坦克连长所说:“训练场上的‘败仗’比战场上的教训来得便宜。‘火线行动’烧掉的是和平积弊,练出的是打赢底气。”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如此硬核的实战化演练,正逐渐成为我军军事训练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