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太原市一处施工工地内,惊现大型古代墓葬群,考古专家初步判定为北魏至北齐时期的贵族家族墓地。这一被命名为“龙城古墓”的考古发现,以其保存完好、结构清晰、出土文物丰富,迅速成为考古界与公众关注的焦点,为研究北朝时期并州地区的丧葬制度、社会文化及手工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发现源于巧合。本月初,太原市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进行地下管道开挖作业时,挖掘机触碰到坚硬石板,随后发现了规整的砖砌结构和带有彩绘的壁画痕迹。施工方立即暂停作业,并上报文物部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组成联合考古队,进驻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初步勘探,该墓葬群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目前已探明有墓葬12座,呈有序分布,推测属于一个延续数代的世家大族。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墓,全长近40米,深度约8米,由墓道、甬道、天井、墓室等部分组成,显示了墓主人崇高的社会地位。
真正令考古队员感到振奋的是墓葬的保存状况。由于深埋地下且未被历代盗扰,墓室结构完整,尤其是墓室四壁及穹顶的色彩绚丽的壁画得以大面积保存。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反映墓主人生前出行、宴饮、仪仗等奢华生活的场景,也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以及莲花、云气等充满宗教与神话色彩的装饰纹样。壁画人物形象生动,衣纹流畅,色彩以红、黑、黄、绿为主,虽历经一千四百余年,依然鲜艳夺目,其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地下美术馆”。
除了壁画,墓室内还出土了包括陶俑、陶瓷器、青铜器、铁器、墓志铭等在内的各类随葬品逾200件(组)。其中,成组出现的陶俑尤为引人注目,包括镇墓武士俑、甲骑具装俑、文吏俑、侍女俑等,造型写实,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北朝时期军事装备、服饰风尚与社会风貌。一件珍贵的青瓷莲花尊,釉色莹润,造型优美,体现了当时南方青瓷北上以及北方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尤为关键的是,考古队员在主墓室的甬道内发现了了一盒保存完好的墓志。志盖篆书“齐故仪同三司太原王公墓志”,志文楷书,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的身份、生平、家族世系及卒葬年月。根据墓志信息,墓主人为北齐时期的高级官员王某,官至仪同三司,其家族世代居住于并州(今太原),是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名门望族。这一发现为墓葬群的断代和墓主人身份的确认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文字证据。
考古工作队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研究员在现场介绍:“龙城古墓的发现意义重大。首先,它是一处未经盗扰的高等级北朝墓葬,信息完整,学术价值极高。其次,精美的壁画和丰富的器物组合,为我们理解北朝艺术、物质文化以及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最后,墓志记载的家族历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北朝时期并州地区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
目前,现场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出于对脆弱壁画和有机质文物的保护考虑,考古队已搭建起封闭式保护棚,严格控制现场的温湿度。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将对出土文物进行清理、修复和深入研究,同时,如何科学有效地完成壁画的揭取与后期修复,也成为项目面临的重要挑战。
太原,古称“龙城”,素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美誉,历史上曾是多个王朝的都城或陪都,地下文化遗产极为丰厚。龙城古墓的惊世现身,再次印证了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深厚历史积淀。它不仅是一次考古学上的重要收获,更是一次与遥远历史的深情对话,等待着人们去解读更多隐藏在泥土与色彩背后的古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