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教室

  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的山峦深处,一座不起眼的乡村小学正悄然进行着一场独特的教育实验。这所名为黄连小学的学校,因为一位名叫李建明的校长和他的“辣椒教育”理念,最近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今年春季学期伊始,黄连小学的孩子们发现他们的课程表上多了一门特殊的劳动实践课——辣椒种植。在学校后山一片约两亩的荒地上,校长李建明带着全校187名学生,亲手开垦、播种、育苗,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的“辣椒教室”。

  “教育不应该只在四堵墙内进行。”李建明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山区孩子需要的是与土地连接、与生活接轨的学习方式。”这位在山村小学工作了二十三年的教育工作者,皮肤黝黑,双手粗糙,言谈间透着泥土般的朴实。

  “辣椒教室”的构想源于李校长多年的观察与思考。他发现传统课本知识与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存在脱节,许多学生虽然能背诵课文,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去年秋季,在一次教师研讨会上,他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这促使他下决心改变现状。

  辣椒被选为这个教育实践的载体,并非偶然。“辣椒耐旱、适应性强,就像我们山里的孩子。”李校长解释道,“它需要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但一旦成熟,就能结出火红的果实。”

  每周三下午,整个校园都会沸腾起来。低年级学生负责除草、观察记录辣椒生长;中年级学生学习施肥、除虫;高年级学生则研究土壤酸碱度、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数学老师带着测量工具来到地里,教孩子们计算面积和间距;语文老师组织学生书写种植日记;美术老师则指导孩子们用画笔记录辣椒的生长过程。

  五年级学生王小雨的变化最能说明这个项目的价值。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女孩,在班级里负责辣椒生长记录工作后,变得开朗自信。“我发现第三畦的辣椒长得特别快,”她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她的观察笔记,“因为我发现那里的土壤更松软,我就建议其他组也来学习松土的方法。”

  教师团队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数学教师陈老师说:“以前教面积,孩子们总是在纸上做题。现在他们亲自丈量土地,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平方米、亩产换算。这种学习是鲜活的、有温度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学生将收获的辣椒分给村里孤寡老人,并组织义卖活动,用所得款项为学校图书馆添置新书。这种“劳动-收获-分享”的闭环模式,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创造价值的全过程。

  教育专家在考察该项目后给予高度评价。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王志勇认为:“‘辣椒教室’是乡村教育本土化的成功探索。它将劳动教育、学科教学和品格培养有机融合,为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辣椒渐渐成熟,鲜红的果实挂满枝头,黄连小学的孩子们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季节。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农产品,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全新理解,对劳动的深切尊重,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在这个偏远的山村小学里,一片火红的辣椒地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为这些山区孩子的成长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正如李建明校长所说:“教育就是要为每个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让他们像这些辣椒一样,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绽放出生命的色彩。”这个发生在辣椒地里的教育故事,正在续写着中国乡村教育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xinweng/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