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小兴安岭北麓的鹿鼎山层林尽染,山脚下的小城讷尔却比往年这个时候要热闹许多。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焦点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一部刚刚完成拍摄的电影上——《鹿鼎山下》。这部以本地林业转型发展为背景、全部在当地取景、大量群众参与拍摄的影片,不仅记录了一段深刻的社会变迁,更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真实情感与命运抉择。
在城东的老电影院,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内部看片会。放映厅里坐满了人,有头发花白的退休林业工人,有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带着孩子来的中年夫妇。灯光暗下,银幕亮起,熟悉的乡音、一眼就能认出的街道、甚至镜头里偶尔闪过的自家邻居的面孔,都引发现场一阵阵低低的、充满惊喜的议论声。影片讲述的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林业工人家庭在“停伐”政策实施后面临的困惑、挣扎与最终在政府帮扶下,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成功发展生态旅游、找到新出路的感人故事。
“那演老伐木工刘大爷的,不就是咱以前林场的劳动模范李师傅吗?”散场后,一位老工人激动地拉着同伴的手说。 indeed,影片中扮演男主角父亲的老工人,正是由当地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工龄的老林业工人出演。导演组在创作初期就确立了“真实再现”的原则,除了几位专业主演外,大量角色均由故事原型人物或他们的子女来扮演。这种近乎“本色出演”的方式,去掉了表演的雕琢感,赋予了影片质朴无华却震撼人心的力量。镜头里,他们看着陪伴多年的油锯被封存,抚摸着粗壮的树干默默流泪,那种复杂的情感——有对过往青春岁月的不舍,有对未来的迷茫,更有为国家大局着想的理解与担当——绝非专业演员能够轻易诠释。
影片的编剧团队在采风过程中,驻扎在当地长达半年之久。他们住进林业工人的家里,听他们讲述伐木时的热火朝天,也听他们倾诉转型期的阵痛与摸索。“我们记录下上百个小时的录音,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编剧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不想写一个‘高大全’的英雄故事,我们只想诚实记录下这群可敬可爱的人们如何用坚实的肩膀扛起命运,如何在荆棘中走出一条新路。他们的乐观、坚韧和智慧,是剧本最好的养分。”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随着剧情发展,昔日的伐木工们变成了森林的守护者和导游,他们向游客们讲述每棵树的故事,介绍林间的珍稀动植物,曾经的木材堆积场变成了热闹的民宿和特产集市。观众不仅能感受到视觉上从“木材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变,更能体会到人物内心从“依靠山”到“守护山”的深刻升华。这种升华,没有口号式的说教,而是融于一日三餐、融于父子对话、融于邻里互助的细腻情节之中。
《鹿鼎山下》的拍摄过程本身,也成为了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件和文化实践。拍摄期间,剧组为当地创造了数百个临时就业岗位,许多群众通过参与影片拍摄获得了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家乡的独特价值和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自信。一位在片中扮演村民的阿姨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咱这山沟沟里没啥特别的,现在拍了电影,那么多外地人都夸我们这里风景好、人朴实,我们都觉得特别自豪!”
这部电影的出现,超越了单纯的文化产品范畴。它是一部融合了地方记忆、时代印记与人文关怀的影像志。它真实地反映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进程中一个生动侧影,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的奋斗与收获。它没有回避困难,而是深刻地描绘了在困难面前,人们如何凭借自身的努力、智慧以及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最终开辟新天地的过程。这份真实,赋予了影片厚重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鹿鼎山静默矗立,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而《鹿鼎山下》的故事,正如山间清澈的溪流,流淌进人们的心田,让更多人看到了黑土地上新生的希望,听到了林海雪原深处传来的、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回响。这部电影的成功实践也证明,唯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讲述有温度、有厚度的中国故事,文艺作品才能拥有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