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课堂

  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最偏远的黄陂镇山堂村,清晨六点半,65岁的宋兆礼已经踏上了那条走了四十多年的山路。他的目的地,是山堂小学——更准确地说,是山堂教学点。在这个被青山环抱的院落里,他将开启一天的工作。而今天,整个学校唯一的学生,12岁的曾小明,正坐在唯一的教室里,等待着他唯一的老师。

  这是一所“学校”的日常: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操场旗杆上飘扬,四间教室窗明几净,篮球架静静地立在角落。但除了风声鸟鸣,校园里能听到的,只有从最东头那间教室里传出的讲课声和一对师生的对话声。语文课上,宋老师带着曾小明朗读课文;数学课上,他们一起演算习题;体育课上,两人在操场上来回传球。午餐时间,宋老师从厨房端出热腾腾的饭菜,一荤一素,师生二人相对而坐,边吃边聊。

  “最初这里也很热闹,”宋兆礼望着空荡荡的走廊回忆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山堂小学的鼎盛时期,那时这里有近200名学生,8名老师,书声琅琅,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像潮水般涌向操场。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并将孩子带进城读书。学生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年减少:从上百人到几十人,再到十几个,最后只剩下曾小明一个。

  曾小明的留下,源于一个艰难的家庭决定。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建筑工地打工,母亲身体羸弱,需要人照顾。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选择留在母亲身边。村委会和镇中心校曾多次上门做工作,建议将他转入镇中心小学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孩子沉默地摇头,母亲拉着他的手低声说:“他走了,这个家就真的空了。”

  于是,这座“一个人的课堂”被保留了下来。为了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齐,宁都县教育体育局做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决定:保留教学点,保留宋兆礼老师的岗位,并额外为中心校的年轻教师排班,每周轮流上山,为曾小明教授音乐、美术和英语课。这项特殊的“送教上门”服务,已经成为黄陂镇中心小学教师们一份无声的默契与责任。

  “有人问我,为一个学生投入这么多资源值不值得?”黄陂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志强说,“教育公平从来不是一道计算题。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被守护,哪怕这个课堂只有一个人,它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堡垒,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文化灯塔。”

  而对宋兆礼而言,这份坚守早已成为习惯。他谢绝了儿女让他退休进城养老的请求。“我在,学校就在。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坐在这,我就要把课讲完、讲好。”他的备课本写得密密麻麻,板书一如既往地工整,作业批改一丝不苟。他说,这不是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是一个承诺。“如果有一天小明毕业去了镇上的中学,只要还有新的学生来,我就会一直教下去。如果最后没有学生了,那我就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人。”

  夕阳西下,放学铃声响起。曾小明背着书包,回头向老师挥手告别,身影渐渐消失在山路尽头。宋兆礼站在旗杆下,望着空无一人的操场。明天,国旗依旧会升起,课堂依旧会准时开始。这间一个人的课堂,像一座孤岛,却又与整个中国的教育体系血脉相连。它寂静无声,却震耳欲聋地诉说着关于坚守、公平和希望的故事。

  在这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总有一些角落需要被看见,总有一些坚守值得被铭记。山堂教学点的故事,或许是中国教育资源分配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缩影,但它更是一个关于文明温度与教育初心的生动注脚——每一个孩子都不应该被放弃,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点亮。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xinweng/736.html

上一篇门锁

下一篇门神之决战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