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凌晨五点半,整座城市尚在沉睡,只有路灯在清冷的空气中投下昏黄的光晕。娜娜(化名)已经穿上那件醒目的橙色工服,握紧了几乎与她等高的扫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扫把摩擦地面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这是属于她的、唤醒城市的声音。与其他环卫工人不同的是,娜娜是一名心智障碍者,她的世界单纯如孩童,而这条长长的街道,是她融入社会、收获尊严与温暖的广阔舞台。
娜娜所在的“阳光家园”,是一家致力于为残障人士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的公益机构。与环卫公司合作的“城市美容师”项目,正是其探索支持性就业的成果之一。机构负责人李老师介绍道:“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提供庇护,而是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最终像普通人一样通过劳动赢得尊重和独立的生活。”娜娜,就是这个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起初,将扫地这样看似简单的工作交给娜娜,并非一帆风顺。识别不同的垃圾、掌握清扫的路线和力度、应对天气变化,对普通人而言轻而易举的事,娜娜和她的同伴们却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支持性就业辅导员小王,成了娜娜最初的“影子老师”。他陪着娜娜一遍遍熟悉路段,用图画和反复演示教她分类技巧,甚至模拟雨天场景进行练习。“娜娜学得很认真,她记不住复杂的指令,但她记得住感觉。比如,她发现把落叶扫成堆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整齐、很舒服,她就爱上了这个动作。”小王回忆道。
真正的挑战来自与人打交道。有人会对娜娜投来异样的目光,有人会因为她动作稍慢而不耐烦地催促,甚至有人误以为她妨碍通行而恶语相向。每一次,娜娜都会显得不知所措,眼眶泛红。机构并没有因此将她保护在温室里,而是教导她如何应对。李老师说:“回避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教她简单的礼貌用语,比如‘您好’、‘请等一下’、‘谢谢’,更重要的是,我们让她明白,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是在为大家创造干净的环境。”同时,环卫公司也对沿线商户和居民进行了沟通,希望大家能多一份理解和耐心。
温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淌。街道旁早餐店的老板娘,每天都会为娜娜留一碗热粥;负责这段路的快递小哥,路过时总会放慢车速,大声喊一句“娜娜,早!”;小区里一位退休教师,偶尔会出来和她聊几句,夸她地扫得干净。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意,像微小的火种,汇聚成照亮娜娜生活的光芒。她或许无法用华丽的语言表达,但她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她会指着自己扫干净的人行道,对辅导员笨拙而骄傲地说:“看,亮亮的!”
娜娜的母亲谈起女儿的变化,几次哽咽:“以前把她关在家里,她整天没精神,我们看着心疼,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现在她每天准时上班,回来还会跟我们比划今天谁夸她了。她有了同事,有了‘工作’,领到第一份工资的时候,她给自己买了个新头花,高兴得不得了。对我们家来说,这不只是一份收入,是娜娜的整个人生都亮了。”
娜娜的故事并非孤例。据统计,我国心智障碍者数量超过千万,但就业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观念的壁垒、支持体系的不足,使得他们走向社会的道路充满荆棘。然而,“小小阳光”项目的实践表明,只要有适当的支持、包容的环境,他们完全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可能慢一些,他们的表达可能简单一些,但他们对待工作的专注和真诚,往往能带给周围人别样的感动。
黄昏时分,娜娜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夕阳的余晖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她仔细地把扫把和簸箕归位,和来接班的同事笨拙地挥手道别。街道整洁如新,路灯再次亮起,与天边的霞光连成一片。娜娜就像这城市里的一缕“小小阳光”,不仅清扫了街道的尘埃,更用她自身的努力和存在,擦拭着人们心中关于偏见与隔阂的尘埃。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文明的社会,其温度恰恰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需要更多帮助的成员。赋予他们劳动的权利和尊严,就是赋予他们阳光,而这阳光,最终将照亮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