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

  近日,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在社会多个层面悄然弥漫。它并非突如其来的危机,也非明确指向的焦虑,而是一种更为基础的、关于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感”,正悄然重塑着从个人选择到宏观经济的运行逻辑。

  在位于城市CBD的一间咖啡馆里,李薇正用指尖无意识地划着手机屏幕,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招聘信息似乎并未给她带来多少笃定。拥有知名高校硕士学位的她,刚刚婉拒了一份看似稳定的国企职位。“薪资和发展空间与预期有差距,”她解释道,但更深层的原因她并未明言——“我总感觉,现在看似安稳的选择,未必能应对三五年后世界的模样。那种清晰的、可预期的职业阶梯好像正在消失。”李薇的感受并非孤例。职业规划师王磊观察到,近年来,前来咨询的年轻人中,纠结于“路径选择”的比例显著上升。“过去,大家的目标相对明确:进入好公司,努力晋升。但现在,行业变迁加速,新兴职业涌现又可能迅速退潮,传统的‘成功模板’效力大减。他们面临的不是‘选择A或B’的问题,而是‘选择A或B之后,其价值是否会蒸发’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早已溢出个人生涯规划的范畴,渗透到经济活动的细微末节。在华强北经营一家小型电子元器件贸易公司的赵先生,今年的订单簿变得格外“难以捉摸”。“往年这个时候,下半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大致清晰。但现在,客户下单极其谨慎,多是短单、小单,几乎没有人敢做长远备货。”他指着略显空旷的仓库说,“大家仿佛都在等待一个明确的信号,但这个信号是什么,谁也说不清。”这种普遍的观望心态,直接反映在宏观数据上。尽管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但民间投资意愿恢复缓慢,消费市场虽不乏亮点,却始终缺乏全面扩张的强劲动能。经济学家指出,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部分正源于这种由不确定性导致的“延迟决策”效应——当市场主体因前景不明而倾向于持有现金、推迟投资与消费时,经济活力便会受到抑制。

  面对这种弥漫性的不确定感,社会的反应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图景。一方面,寻求“确定性”成为强烈的内在需求。这表现为对稳定工作的重新青睐,对储蓄和保险类产品的关注度提升,甚至是一些看似“复古”的生活方式,如亲近自然、学习传统手艺等,开始受到部分都市人的追捧。心理咨询师张琳发现,近来找她倾诉焦虑的来访者,议题常常围绕“如何在内卷与躺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建立不被外部变化轻易摧毁的生活秩序”。“人们渴望抓住一些坚实的东西,来锚定自己漂浮不定的内心。”

  另一方面,一种与不确定性共存的适应性策略也在萌芽。自由职业者、数字游民的数量在稳步增长,他们通过技能多元化和收入来源分散化,来构建自身的抗风险体系。同时,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更广泛地接受,人们试图通过不断提升自我,来增强应对未知变化的能力。在文化领域,一些文艺作品不再热衷于描绘宏大的、确定的未来图景,转而探讨在碎片化、流动的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与微小确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时代情绪的映照。

  探求不确定性的根源,专家们倾向于认为这是多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从全球视角看,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演变、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的颠覆性潜力、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挑战,共同编织了一张充满变数的全球图景。而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传统增长模式动能减弱,新的增长引擎尚在培育壮大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带来了新的课题。这些宏观层面的变迁,通过信息网络的即时传递,被个体敏锐地感知,并投射到对自身未来的研判上。

  值得注意的是,不确定性并非全然意味着消极。历史经验表明,重大转型期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机遇。打破旧有格局的混沌阶段,正是新模式、新业态、新思想破土而出的沃土。对于个人而言,不确定性逼迫我们走出舒适区,激发创新与适应能力;对于社会而言,它是对治理效能、经济韧性、社会凝聚力的全面考验,也倒逼着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

  展望前路,这种“不确定”的状态或许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绝对的、线性的确定性幻想正在被打破。未来的竞争力,可能不再仅仅依赖于掌握某种特定知识或技能,更在于是否具备在复杂多变环境中保持冷静、快速学习、灵活调整的“韧性”。如何在社会层面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安全感的制度网络,以缓冲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如何在个体层面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试图掌控一切转向与不确定性智慧共存,这将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此刻,如同在迷雾中航行,我们无法预知每一片暗礁,但可以努力锻造更坚固的船体、更灵敏的罗盘,以及同舟共济的勇气与智慧。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xinweng/1021.html

上一篇不速之客

下一篇丐帮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