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街区落户青州古城

  青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近日多了一抹流动的文化色彩——随着“国家级非遗街区”的授牌仪式在古城区举行,一场汇聚齐鲁千年文脉的非遗市集也同步拉开帷幕。这场活动不仅成为青州文化版图上的新地标,更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让挫琴的悠扬、花毽的灵动、刺绣的细腻从历史深处走入现代生活。据统计,开幕首日便吸引游客超万人次,非遗工坊的互动体验区排起长队,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额较平日增长近三倍,印证了“文化流量”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

  非遗街区的“文化基因库”

  漫步在亮化改造后的东华门南巷,光影交织下的假山与小桥仿佛被赋予生命,而更动人的是街区两侧的非遗展演空间。青州市政府通过整合古城艺术团、非遗艺术团等资源,将50余项文化遗产项目系统梳理,形成“动态展演+静态展示”的立体矩阵。挫琴艺人指尖流淌的《高山流水》,与隔壁摊位青州花毽的翻飞轨迹相映成趣;身着汉服的绣娘飞针走线时,身旁的八角鼓艺人正用方言唱响《青州十景》。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展陈理念,正是非遗街区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核心竞争力。

  市集里的经济学

  非遗市集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在占地2000平方米的主会场,80个摊位如同文化毛细血管,链接着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一位经营隆盛糕点的非遗传承人表示:“单日销售额突破5万元,相当于过去半个月的营收。”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青州文旅局精心设计的“场景化消费”模式——游客不仅能购买刺绣香囊,还能在非遗工坊亲手扎染布料;品尝隆盛糕点时,耳边响起的是用千年乐器挫琴演绎的《茉莉花》。这种“五感沉浸”体验,让文化消费的客单价提升40%以上。

  从“非遗保护”到“文旅融合”的范式突破

  青州古城的实践为非遗活化提供了教科书级案例。通过打造“非遗+旅游+教育”的生态链,这里已成为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孩子们在挫琴制作工坊学习物理声学原理,在花毽竞技场锻炼身体协调性——非遗不再是玻璃展柜里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的“第二课堂”。更值得关注的是夜间经济的激活:借助灯光秀还原的《清明上河图》场景中,非遗夜市延长消费时段至22点,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5%。

  千年古城的“文化引力波”

  这场活动产生的辐射效应正在持续发酵。历史研究者注意到,青州古城对阜财门、偶园等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开创了“建筑非遗+技艺非遗”的双重保护模式。而文化爱好者则发现,原本分散在民间的“青州满族八角鼓”“山东快书”等小众项目,通过市集平台形成集群效应。正如一位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民俗学者所言:“这里每块砖石都在讲故事,而非遗就是最生动的方言。”

  随着“国家级非遗街区”的金字招牌落户,青州古城正以文化为支点,撬动全域旅游的升级。从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到跻身5A级景区影响力百强榜,这座千年古城用实践证明:当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便能释放出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wenhua/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