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天覆地龙凤配

  【本报专稿】昨夜,一部名为《翻天覆地龙凤配》的原创歌舞剧在国家大剧院完成了首演。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席先后响起十七次掌声,许多人在终幕时起身喝彩,久久不愿离去。这部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未曾开展大规模宣传的作品,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突破性的艺术表达,悄然成为今年演出市场最具话题性的现象级作品。

  《翻天覆地龙凤配》以中国千年龙凤文化为精神内核,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追寻故事。现代青年设计师陈朗在创作困境中偶然发现祖传的龙凤纹样手稿,由此陷入对传统文化根源的探索。在如梦似幻的叙事时空里,他见证战国时期青铜器上蟠龙纹的狞厉之美,感受汉代瓦当上青龙白虎的奔放气韵,领略唐代金器上盘龙飞凤的盛世华章,最终在北宋山水画的留白处悟出东方美学的精神本质。全剧借助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揭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刚健自强与厚德载物相辅相成的哲学理念。

  该剧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突破传统的舞台呈现。演出并未采用时下流行的大型电子屏,反而以手工绘制的多重景片与精准控制的机械舞台构建出移步换景的古典美学效果。当呈现敦煌壁画场景时,二十四位舞者手持彩绘陶板组成不断变幻的立体藻井;当剧情步入宋代文人书房时,整个舞台通过光影变化幻化为一张徐徐展开的绢本水墨。总导演林墨白在后台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追求的不是技术堆砌,而是让技术为艺术服务。每个场景转换都如同古籍翻页,既要保持东方式写意,又要实现电影级流畅。”

  音乐创作同样体现着融合创新的追求。作曲家团队深入山西采风,录制了现已罕见的民间笙管乐音响,将其与现代交响乐进行巧妙嫁接。剧中“天地和鸣”章节中,编钟原声与电子合成音效形成奇妙对话,古老宫商角徵羽五音体系与西方复调技法交织共鸣,创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听觉体验。民族乐器演奏家吴清音坦言:“第一次看到乐谱时我很迟疑,但排练过程中逐渐理解这种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正是对传统文化最生动的传承。”

  舞蹈编排则汇聚了多位非遗传承人的智慧。安徽花鼓灯的欢快节奏与胶州秧歌的舒展韵律被解构重组,形成新的身体语汇。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龙腾”段落,十二位男舞者通过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龙之精神,而“凤舞”章节中,女舞者们则以柔美飘逸的水袖表现凤之仪态。最后龙凤群舞环节,两种风格迥异的舞蹈逐渐交融,形成和谐共生的壮丽画面。

  演出结束后,众多观众仍沉浸在震撼中。带着女儿前来观剧的市民王先生表示:“本以为孩子会觉得沉闷,没想到她完全被吸引住了。那些曾在课本上见过的文物仿佛活了过来。”艺术评论家张渝教授在首演后评价:“这部剧最可贵的是避免了符号化的传统文化展示,真正触及了中国美学中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为文艺创作如何守正创新提供了优秀范本。”

  据制作人透露,《翻天覆地龙凤配》已收到多个国际艺术节的邀请,创作团队正在筹备海外巡演版本。该剧的成功印证了观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渴求,也证明最传统的文化题材通过当代化表达,能够焕发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正如剧中那句点睛台词所言:“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获得新的生命。”这部作品正是以其大胆而不失敬畏的创新,完成了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shehui/957.html

上一篇羞羞鬼

下一篇莫斯科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