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史上,战争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以独特视角和强烈沉浸感打动观众的却并不多见。2019年,导演萨姆·门德斯带来的《1917》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这部电影以其卓越的技术成就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重新定义了战争电影的叙事方式,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历史、记忆与电影艺术之间关系的广泛讨论。
《1917》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讲述了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接到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必须穿越敌占区,传递一封重要情报,以期阻止一场即将发生的致命攻击,拯救1600余名战友的生命。剧情主线简洁却充满张力,影片通过一种近乎实时的方式呈现了主角在短短数小时内的生死经历,让观众仿佛亲历战场。
最令人瞩目的是《1917》在技术上的大胆创新。导演门德斯与摄影大师罗杰·迪金斯合作,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使整部电影在视觉上呈现为连贯的长镜头。这一技术选择并非炫技,而是服务于叙事——它强化了时间的紧迫感和空间的连续性,让观众跟随主角的脚步深入战场,感受每一刻的紧张与不确定性。从泥泞的战壕到废墟中的城镇,从樱花飘落的树林到烈焰奔腾的河流,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保留了诗意的视觉美感。
然而,《1917》的成功远不止于形式上的突破。电影在情感层面的刻画同样细腻而有力。主角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只是普通士兵,被迫在极端环境中做出抉择。布雷克的选择源于对亲情的牵挂——他的哥哥就在即将遭受攻击的部队中;而斯科菲尔德则更多体现出战争中对人性价值的坚守。两人在旅途中的互动、遭遇的次要人物(如法国母亲与婴儿、战壕中休憩的士兵等),都在短暂瞬间传递出战争中的微光与温暖,以及命运的无常。
历史真实感也是《1917》备受称赞的一点。电影在场景还原、服装道具和战场环境的构建上极为考究,力求贴近一战西线的真实面貌。泥泞、铁丝网、鼠患、尸体遍布的无人区……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更让观众体会到战争本身的荒诞与摧毁力。门德斯在访谈中曾提到,影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其祖父的一战经历,这种个人历史与宏大历史的交织,使得电影更具纪念意义。
影片的主题显然超越了单纯的战场叙事,它更像是对记忆与牺牲的沉思。在破碎的世界中,使命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张力被不断凸显。当斯科菲尔德最终抵达目的地,高喊“停止进攻”时,他所传递的不仅是一道命令,更是对生命的捍卫。而他在树下掏出家人照片的一幕,无声地诉说着战争背后每个普通人的故事与牵挂。
《1917》在上映后获得了广泛赞誉,不仅收获全球超过3.8亿美元的票房,亦赢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三项大奖。评论界普遍认为,这部电影重新唤起了公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关注,同时也在电影语言上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有学者指出,它用极致的视听体验让年轻一代感知到历史的重量,这正是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在。
当然,也有一些讨论围绕其艺术处理展开。例如,有观点认为“一镜到底”的手法在某些段落略显刻意,甚至削弱了情节的自然流动;亦有人指出影片对战争复杂性的刻画仍可更深。但这些争议并未影响它作为一部重要作品的地位——《1917》无疑是以电影媒介反思历史、探讨勇气与人性的一次成功尝试。
如今,距离影片首映已过去数年,但其影响力仍在延续。不少观众表示,这部电影让他们重新思考和平的珍贵与历史的延续性。正如一位观众所言:“它不像是在讲述一场胜利,而是在讲述如何在一片废墟中寻找继续前进的理由。”或许,这正是《1917》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既是对逝者的致敬,也是对生者的提问。在技术日益炫目的当代电影产业中,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永远离不开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