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华北平原边缘,一群被人类遗忘的湿地正在通过镜头重新回到公众视野。纪录片《鸟的天空》历时三年拍摄,于近日完成后期制作,即将通过主流流媒体平台与观众见面。这部以中国东部候鸟迁徙路线为背景的生态纪录片,不仅记录了珍稀鸟类的生存状态,更揭示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摄制组的足迹遍布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河北北戴河湿地以及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总导演李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团队最初只是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候鸟迁徙的科普影片,但在拍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更多值得记录的故事。“我们观察到的不只是鸟类的生活,更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微妙变化。在盐城保护区,曾经因为围垦滩涂而濒临灭绝的黑嘴鸥,如今种群数量正在稳步恢复。这种变化背后,是无数保护工作者十余年的努力。”
影片中最为珍贵的画面出现在去年春季。摄影团队利用高速摄影机,首次清晰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求偶的完整过程。这种全球仅存不足百只的极危物种,被称为“神话之鸟”,其繁殖行为一直是个谜。拍摄团队在海岛上驻扎了两个多月,才捕捉到这组珍贵的镜头。摄影师刘健回忆道:“我们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进入伪装棚,不能洗澡,不能大声说话,甚至要控制饮食以减少排泄次数。但当最后看到成对的凤头燕鸥在镜头前起舞时,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与传统的自然纪录片不同,《鸟的天空》并没有回避环境保护中的矛盾与困境。影片用相当篇幅记录了保护区内渔民转型的故事。在黄海湿地,传统的渔业作业方式曾经与鸟类保护产生冲突。当地保护区和政府合作,帮助渔民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养殖,既保障了居民生计,又为鸟类留下了生存空间。这种探索为其他地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鸟类学专家张教授在观看影片后表示:“这部影片最可贵的是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展现了鸟类的美丽,更深入探讨了生态系统保护的复杂性。影片中关于湿地修复的片段,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全部采用4K超高清技术拍摄,并首次在国内自然纪录片中大规模使用无人机集群飞行拍摄技术。这些技术创新使得影片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展现鸟类群飞的壮观景象。音效团队更是走遍全国各地,收录了超过200种鸟类的原始鸣叫,构建出完整的声景档案。
随着影片预告片的发布,已经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许多观众表示,通过预告片才第一次了解到中国东部沿海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鸟类资源。保护工作者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唤起更多公众对湿地保护的关注,特别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据悉,《鸟的天空》已经入围多个国际环境电影节展映单元。制片方表示,影片公映后还将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剪辑版本,用于生态环境教育。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将不再需要特殊的保护,而是能够与人类和谐共生于这片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