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

  近日,在山东青岛崂山太清宫畔,一场关于古典文学作品《崂山道士》的文化研讨活动悄然展开。这部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志怪小说,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走入公众视野,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生动纽带。

  《崂山道士》作为《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讲述了王生上山学道、心术不正最终碰壁的寓言故事。数百年来,这个故事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通过戏曲、电影、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而如今,在故事的原型地崂山,当地文化部门与道教协会联合发起了“重读崂山道士”系列活动,通过实景演出、学术讲座和文创开发等方式,让这一文学经典焕发新的生机。

  清晨的崂山太清宫,云雾缭绕中传来清脆的钟声。道士们正在做早课,诵经声与山间的鸟鸣交织成独特的韵律。在廊檐下,几位年轻游客正拿着手机扫描二维码,聆听《崂山道士》的有声剧。“没想到几百年前的故事这么有意思,”来自江苏的大学生张晓笑着说,“王生想学穿墙术却不肯吃苦,最后撞得满头包,这不就像我们总想走捷径的现代人吗?”

  崂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李道长表示,近年来景区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崂山道士》不仅是个幽默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希望通过现代方式重新诠释,让经典与当代对话。”

  在太清宫旁的文化礼堂里,82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金厚正在指导年轻人排练皮影戏《崂山道士》。灯光映照下,牛皮制成的王生偶人栩栩如生。“这个故事我演了六十多年,”王老说,“每代人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意味。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版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现在我们要用新的形式继续传承。”

  崂山风景区管委会文化处处长刘悦介绍,他们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包括以故事为蓝本的插画笔记本、道士卡通形象书签等,其中最具创意的是“穿墙术”AR体验——游客用手机扫描特定墙面,就能看到动画版的王生演绎穿墙失败的滑稽场景。“文化传承不能总是板着脸说话,有时候幽默是最好的载体。”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高澄认为,《崂山道士》的价值在于其永恒的教育意义。“故事表面上讲的是道术,实则揭示的是修心的重要性。王生代表的是那种急功近利、不愿踏实努力的人,这在任何时代都具有警示意义。”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崂山景区特意推出了“寻访崂山道士”文化路线,游客可以沿着故事中的场景游览,在道士的讲解中了解正统道家文化。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先生带着十岁的儿子边走边读故事原文:“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看书生动多了,孩子不仅记住了故事,还明白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在数字化传播方面,崂山文化馆联合高校制作了系列短视频,以现代视角解读古典文学,其中“《崂山道士》给职场人的启示”单集播放量超过百万。年轻导演赵哲表示:“我们挖掘故事中的当代性,比如王生遇到的挫折其实与现代人面临的困境很相似,这种古今共鸣特别能打动观众。”

  夕阳西下,崂山的石阶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在太清宫前的广场上,一群孩子正围着皮影戏台笑声不断。当演到王生一头撞在墙上时,孩子们哄堂大笑。也许他们现在还不太明白故事深处的哲理,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已悄然在心中生根发芽。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能跨越时空,永远与每个时代的人心灵相通。

  夜幕降临,崂山道士的诵经声再次响起。这座海上名山守护着千年文化传承,也见证着古典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鲜活蜕变。《崂山道士》这个古老的故事,正在新的时代续写着它的篇章。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shehui/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