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北连绵的群山深处,一场名为“山花绽放”的民间艺术振兴计划正悄然改变着数个偏远村落的命运。这项由省级文化部门与地方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推动的项目,旨在系统挖掘、保护并推广散落于乡野的传统手工艺,让深藏于民间的艺术瑰宝焕发新生。
项目的缘起可追溯至三年前的一次民俗普查。文化工作者在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村寨间走访时,发现当地妇女几乎人人掌握一门古老的刺绣技法——仡佬族盘金绣。这种以金线盘绕出图腾纹样的刺绣,曾是婚嫁服饰的核心工艺,如今却因耗时耗力、市场萎缩而面临失传。更令人忧心的是,类似的情况在黔东南的苗寨、黔南的布依族村落中同样存在。普查报告中的一组数据触目惊心:在受访的137位高龄手艺人中,有近八成表示其后代不愿继承技艺。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生长在山野之间的艺术之花凋零。”“山花绽放”项目总策划人、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林婉清说。项目组没有采取简单的输血式救助,而是构建了一套“发现-培育-赋能-推广”的可持续模式。他们首先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民间艺术数字档案库,组织专家团队对濒危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与整理。随后,项目与设计院校、现代企业合作,对传统纹样、工艺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的再创作。
在务川县龙潭村,47岁的村民申敏英的生活因项目而改变。她参加了项目组举办的免费技能提升班,不仅精进了技艺,还学会了电商运营、品牌包装等知识。“以前绣一个腰带走街串巷卖一百块,还经常压货。现在通过项目的统一平台,接到沿海城市的订单,一幅装裱好的装饰绣画能卖到上千元。”申敏英的工作间里,摆满了她与项目合作设计师共同创作的新式绣品,既保留了盘金绣的核心工艺,又融入了现代家居美学元素。
项目的辐射效应远超预期。在雷山县,苗银锻造技艺通过引入现代珠宝设计理念,打开了城市年轻消费市场;在册亨县,布依族土布制作结合环保染料技术,成为备受青睐的生态纺织品。更重要的是,项目的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回流。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两年里,已有超过三百名青年返乡,加入传统工艺的学习与创新工作中。
“山花绽放”项目还积极探索“非遗+文旅”的融合路径。在项目推动下,多条“手工艺研学旅行线路”被开发出来,游客可以深入村寨,体验从采蓝、制靛到扎染的全过程,聆听手艺人讲述纹样背后的民族传说。这种深度文化体验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更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教授评价道:“‘山花绽放’项目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模式。它既不是机械式的博物馆保护,也不是脱离根基的盲目创新,而是在深刻尊重文化本真的前提下,通过系统性的社会设计,让传统艺术重新融入当代生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
如今,走进黔地的村村寨寨,总能看见这样的景象:苍翠的山峦下,古老的木楼里,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指尖翻飞间,五彩丝线勾勒出跨越千年的图腾。而在一旁的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着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订单提示。这些曾经濒临凋零的山花,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姿态,绽放于新时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