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农商银行助老服务暖人心

  潍坊农商银行助老服务暖人心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银行业的今天,老年群体如何跨越“数字鸿沟”享受便捷金融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潍坊农商银行以延伸‘助老’边界为使命,将金融服务的温度融入每一个细节,从厅堂改造到社区渗透,从反诈教育到零钱兑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用心守护‘夕阳红’”的深刻内涵。

  银发厅堂:破除数字壁垒的暖心设计

  走进潍坊农商银行的网点,老年客户会发现这里与其他银行截然不同——柜台高度降低、字体放大、配备老花镜和轮椅,甚至还有专人引导使用智能设备。这种被称为“银发厅堂”的改造,并非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通过适老化场景打造,让老年人在办理业务时减少“踮脚看屏幕”“眯眼填单据”的困扰。一位办理定期转存业务的王阿姨感慨:“以前怕按错密码不敢用自助机,现在有工作人员手把手教,还能坐着慢慢操作。”这种“减速服务”恰恰体现了银行对老年客户节奏的尊重。

  移动银行:把柜台‘搬’进家门

  对于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潍坊农商银行的上门服务团队成了他们的“金融管家”。在峡山区,一位老人因存折丢失无法亲自到网点,客户经理携带移动设备上门完成身份核验和补办手续,解了燃眉之急。类似案例并非个例,银行通过驻社区办公、定期走访等形式,将养老金支取、账户查询等基础服务延伸至居民楼院。这种“走出玻璃柜台”的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银行服务的空间限制,让“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防诈护老:守住钱袋子的‘金融盾牌’

  针对老年人易受电信诈骗的特点,银行将反诈宣传融入日常服务。在社区活动中,工作人员用方言演绎“中奖陷阱”“保健品投资”等典型案例,比单纯发放手册更易引发共鸣。同时,通过设置大额转账延迟到账、亲属联动提醒等风控措施,为老年账户加上“双保险”。2023年的一次拦截中,银行成功阻止一位独居老人向诈骗分子转账18万元,这类“看不见的守护”正是金融安全的真正价值。

  零钱驿站:小硬币里的普惠哲学

  菜市场摊主李大爷每周都会到网点兑换零币,他说:“别的银行嫌麻烦,这里专门开‘绿色通道’。”这项看似微不足道的零币兑换服务,实则是银行对老年群体支付习惯的深度理解——他们仍依赖现金交易,而一元纸币的整洁度可能直接影响买卖信任。银行还联合社区超市开展“零钱互助计划”,让硬币在商户间循环流通,这种“接地气”的创新背后,是对市井经济生态的精准支持。

  跨界服务:金融之外的‘生活拼图’

  潍坊农商银行的助老行动不止于金融。通过组织蛋糕DIY、插花活动,银行为老年人搭建社交平台;引入口腔义诊等健康服务,则弥补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缺口。这些服务看似与银行业务无关,却巧妙化解了老年客户“只为办业务才进银行”的疏离感。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退休教师所言:“在这里不仅能理财,还能认识新朋友,感觉银行成了社区的会客厅。”

  从硬件适老到情感适老,潍坊农商银行正在重新定义“养老金融”的内涵。其创新实践表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不应停留在口号层面,而需转化为可触摸的便利性和可感知的安全感。当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关注“养老金融大文章”,潍坊的经验提示我们:真正的适老化,不是让老年人追赶技术,而是让服务回归人的本质需求。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是对“老有所依”承诺的生动注脚。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shehui/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