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培育2100名“新花匠”,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与稳就业
在青州这片被誉为“东方花都”的土地上,花卉产业早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之一。而在这片沃土背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如同一座隐形的“人才孵化器”,通过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悄然培育出2100余名复合型“新花匠”,为乡村振兴与稳就业政策提供了鲜活样本。这些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多面手”,正以扎实的专业能力改写传统花农的生存逻辑。
技术赋能: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的跨界突破

“以前种花靠经验,现在靠科技。”这是青州花农们近年来的共同感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农之翼”技术服务队,带着观赏植物繁育、水肥精准调控等178项技术成果走进大棚,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花农手中的“致富工具”。例如,针对蝴蝶兰品质提升的课题研究,教师团队通过基因筛选与栽培工艺优化,帮助农户将成品率提高20%,让每株花卉的附加值显著提升。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卡脖子难题,更让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中练就了“问题秒诊”的能力。

教育反哺:让花农变学生的普惠课堂
面对青州15万花农的技术升级需求,学院与政府共建的“花卉大讲堂”成为行业变革的催化剂。校企联合开发的《花卉生产技术》课程,将嫁接技巧、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拆解成“一听就懂”的模块,5万余人次的培训量背后,是传统花农向技术骨干的集体蜕变。一位参与培训的合作社负责人感慨:“过去凭感觉施肥,现在会用传感器监测土壤墒情,学院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这种“教育+产业”的闭环,让从业者从体力劳动者升级为智慧农业的操盘手。

人才矩阵:专业集群打造就业护城河
学院深谙“单一技能难抗风险”的就业规律,构建了覆盖花卉育种、电商营销、景观设计等领域的专业集群。通过“专业+”跨界培养模式,学生既能掌握组培苗快繁的“硬功夫”,也具备直播带货的“软技能”。2024届毕业生张明(化名)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凭借在校期间参与的温室智能化改造项目,他同时收到三家农业科技企业的橄榄枝,“企业看中的正是我们能兼顾生产端与市场端的复合能力”。这种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使得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8万专科人才的输送网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隐形引擎。

政策共振:产教融合响应国家就业战略
在中央政治局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背景下,学院将技术服务与就业岗位创造深度绑定。例如,通过孵化“花艺创客空间”,引导学生在花卉衍生产品开发领域创业,仅2024年上半年就带动37个小微团队落地。院长王忠山提到的“科技翅膀”理论,正是这种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的生动诠释——当学生在解决真实产业问题中成长,其就业竞争力自然水到渠成。

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坚到田间的人才反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构建的“教育—技术—就业”生态链,正在重新定义职业教育的价值。当2100余名“新花匠”带着跨学科本领走向全国,他们不仅托起了千万家庭的生计,更用实践证明:在乡村振兴与稳就业的交汇点上,产教融合绝非口号,而是能让每一株花卉都绽放出人才红利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