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长安大剧院,丝竹声穿破千年时光,再度响起。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随着锣鼓点徐徐展开——经典京剧《钟馗嫁妹》又一次被搬上舞台,不仅再现了古老的传奇,更在传统的底色上,晕染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意。
《钟馗嫁妹》的故事,源自中国民间传说,讲述了终南进士钟馗死后感念友人杜平为其埋骨之恩,遂返回人间,将心爱的妹妹钟梅英嫁与杜平的故事。这出戏不仅是生旦净丑的行当荟萃,更以其“人鬼情未了”的奇特构思、悲喜交织的独特风格以及钟馗那狰狞可爱、威严深情的复杂形象,在京剧宝库中独树一帜,历久弥新。
演出伊始,剧场内灯光渐暗。钟馗在众小鬼的簇拥下登场,其脸谱勾画得极具冲击力:额头的蝙蝠寓意“赐福”,红色的主调象征着忠勇与刚烈,却又在眉眼间流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悲怆。演员通过功架十足的身段、顿挫有力的唱念,将钟馗虽为鬼雄、却心怀人间温情的复杂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一趟“行路”,不再是简单的舞台调度,而是承载着千斤情义与无限唏嘘的征程。
而本次演出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传统“守正”与“创新”的平衡。舞台设计并未追求炫目的高科技,而是以写意的布景、巧妙的灯光,营造出幽冥与人间交织的朦胧意境。音乐编排在保留传统曲牌精髓的同时,加入了更丰富的配器,使得气氛渲染更具层次感,尤其是在“送嫁”一段,欢快的唢呐声与深沉缠绵的弦乐相互映衬,将喜庆与哀伤、热闹与寂寥的矛盾情绪推向高潮,令观众无不动容。
“我们理解的创新,不是颠覆,而是深化。”演出结束后,饰演钟馗的著名花脸演员在后台接受采访时坦言,汗水仍浸染着他的鬓角,“每一次演绎钟馗,都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他的外表是鬼,内心却比许多人更重情义、更守承诺。我们希望通过更细腻的身段和情感表达,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能感受到这份穿越时空的厚重情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信’与‘义’的价值。”
台下观众的反应印证了这种尝试的成功。不仅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随着鼓点轻声应和,眼中闪烁着怀旧的光彩;更不乏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被华丽的服饰、精彩的武打场面所吸引,更被钟馗与妹妹离别时那深沉却不外露的兄妹之情所打动。“没想到京剧这么有魅力,”一位“90后”观众感慨,“钟馗送妹出嫁,自己却要返回阴间,那种笑中带泪的感觉,太震撼了。”
《钟馗嫁妹》的再度走红,并非个例。它背后是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寻找新坐标的缩影。如何让沉淀着历史密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和情感需求产生共鸣,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面临的课题。这场演出给出了它的答案:以最虔诚的态度敬畏传统,以最真挚的情感注入表演,老戏便能常演常新,古老的故事便能持续照亮当下。
大幕落下,掌声经久不息。钟馗的身影已隐于幕后,但他那份“一诺千金重”的豪情与“为妹前程谋”的柔情,却久久萦绕在剧场之内,叩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扉。这出流淌了百年的好戏,证明真正的经典从不畏惧时光,它总是在等待下一次开场锣鼓的敲响,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绎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