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林果产业成乡村振兴金色引擎
近年来,潍坊青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农业传统,将特色林果产业打造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通过品种优化、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化运营,这片土地上的蜜桃、山楂、柿干等果实不仅甜蜜了消费者的味蕾,更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果”。数据显示,当前青州林果种植面积达18.1万亩,总产量突破30.4万吨,三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让“青州味道”蜚声中外。
党组织引领+合作社驱动:土地流转激活规模效应

青州通过基层党组织牵头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破解了农户分散种植的瓶颈。例如,王坟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连片发展山楂种植基地,使单户年均收入增长超20%。这种组织化运作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让农民既能获得土地租金,又可参与分红与务工,形成“一地生三金”的增收格局。
科技赋能品质升级:从“靠天吃饭”到“智慧果园”

在品种改良方面,青州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培育的“青蜜9号”桃树新品种,抗病性提升40%,糖度达16%以上,市场溢价显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则让果园管理更精准——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喷洒系统减少农药用量30%,这些创新手段使得青州林果优质果率从65%跃升至92%。当地农技推广站负责人形容:“现在每颗果子都带着‘数字身份证’,从开花到采摘全程可追溯。”
产业链延伸:从“卖鲜果”到“深加工经济”
青州突破传统鲜果销售的局限,构建了“种植-加工-文旅”三位一体产业链。以柿产业为例,除了制作传统柿饼,当地企业开发出柿子果醋、柿子酵素等20余种衍生品,附加值提高5倍。邵庄镇更依托万亩桃林打造“桃花节”,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等综合收入超2亿元。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模式,让林果经济释放出乘数效应。

品牌战略:地标认证打开国际通道
“青州蜜桃”等地理标志产品的成功申报,成为打开高端市场的金钥匙。通过参与国际果蔬展览会、与跨境电商平台合作,青州山楂制品已出口至日韩及东南亚地区,2024年出口额同比增长37%。品牌建设过程中,政府统一设计包装标识,建立分级销售标准,确保“优质优价”机制落地。一位合作社理事长感慨:“过去论斤卖的山楂,现在精品礼盒能卖到200元/盒,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多元主体协同:政策活水浇灌产业沃土
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组合拳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青州设立5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冷链物流建设与电商基础设施完善。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同样显著——某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的果品加工园,吸纳周边800余名农民就业,人均月工资达4500元。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协作机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青州林果产业正以“小而美”的特色化路径,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与碳汇交易等新业态探索,这片果香四溢的土地还将继续释放更多可能性。正如一位深耕农业二十年的乡镇干部所言:“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要让每颗果子都变成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