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模式:10万套燃料电池产能如何炼成

  

  近年来,潍坊市在绿色能源转型中展现出强劲的雄心,氢能产业成为其战略布局的核心抓手。随着《潍坊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落地实施,以及后续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这座城市正以“十年规划、三年攻坚”的节奏,向氢能产业高地迈进。最新发布的“氢能产业三年攻坚计划”更是明确提出:到2028年,氢燃料电池产能将突破10万套——这一目标相当于为50万辆新能源卡车提供“心脏”,标志着潍坊从政策探索阶段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政策组合拳:从顶层设计到真金白银

  潍坊的氢能政策体系呈现出“规划引领+专项扶持”的双轮驱动特征。早在2019年,市政府便以潍政办字〔2019〕161号文件印发首个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涵盖制氢、储运、燃料电池等全产业链的框架。此后,《促进加氢站建设及运营扶持办法》等配套政策陆续跟进,形成“纵向有中长期规划(2020-2030年)、横向有年度专项补贴”的政策网络。2022年出台的《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尤为亮眼,对关键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环节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补贴,相当于为企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以单台燃料电池系统50万元成本估算,这笔资金可支撑20套产品的研发试制。

  技术攻坚:全产业链的“破壁行动”

  在技术路线上,潍坊选择以燃料电池为突破口,同步布局制氢、储运等上游环节。根据规划,到2030年将建成覆盖“绿电制氢-高压储运-燃料电池-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当前的重点项目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工业副产氢提纯技术,利用当地化工企业聚集的优势,将原本作为废气的副产氢转化为“城市能源储备”,预计年回收量可满足1.2万辆公交车的运营需求;二是燃料电池电堆技术攻关,计划通过建立测试认证服务平台,将关键零部件寿命从目前的8000小时提升至2万小时——相当于让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跳动时间延长至绕地球赤道行驶20圈的距离。

  应用场景:从示范运营到商业化落地

  政策推动下,潍坊正构建“点-线-面”应用推广体系。在“点”上,依托加氢站建设扶持政策,全市已建成6座加氢站,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和港口的“氢气走廊”,单站日加注能力达500公斤,可支持100辆物流车每日运营。“线”的层面,重点开发燃料电池物流车、环卫车等商用车型,利用本地潍柴动力等企业的制造优势,打造“潍坊造”氢能汽车品牌。“面”的突破则体现在示范城市申报上,通过参与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争取将氢能车辆推广规模从目前的200辆提升至5000辆级,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3.6万公顷森林的年吸收量。

  资本与产业的“化学反应”

  面对氢能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潍坊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的融资模式。市级财政设立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30%的设备投资补贴,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氢能贷”等特色产品。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策略已初见成效:2022年以来,本地氢能企业累计获得融资超15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对于投资者而言,政策中明确的“十年税收减免”条款更如同“长期饭票”,大幅降低市场进入风险。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潍坊的氢能发展轨迹已从政策蓝图逐渐转化为具体项目。随着三年攻坚计划的推进,这座城市不仅有望成为山东半岛的“氢能引擎”,更将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潍坊方案”。当10万套燃料电池产能目标实现时,潍坊的氢能产业规模将相当于再造一个百亿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场关于绿色未来的生动实践。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xinweng/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