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菜篮子到数盘子,看寿光如何用科技种出乡村振兴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正迎来里程碑式突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潍坊寿光正式设立,这一国家级平台的建立,不仅承载着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重任,更通过"AI+大棚"的智慧种植模式,为传统农业插上了数字化翅膀。让我们从多维视角解读这一融合政策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生动案例。

  国家级标准体系的战略布局

  作为农业农村部批准建设的全国性机构,该中心被赋予"四大核心职能":集成研发蔬菜全产业链标准、评估预警质量安全、培育认证品牌品质、交流服务技术信息。这意味着从种子入土到餐桌消费的每个环节,都将有科学量化的标准作为质量标尺。例如在寿光试验示范基地,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余种新模式,以及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余项新技术已形成标准化技术库,这些成果未来将通过示范平台向全国推广,如同为蔬菜产业装上了"标准导航系统"。

  AI种植的智慧革命

  在示范基地的玻璃温室内,“设施蔬菜智脑"正以每秒万亿次的计算能力调控着作物的生长环境。这套由百度智能云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发的系统,如同给大棚安装了"会思考的中枢神经”。通过部署在植株间的传感器网络,空气温湿度、土壤EC值、光照强度等300余项参数实时上传云端,AI算法就像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能精准判断何时需要补光、何时应当通风。更神奇的是,这套系统还能预测霜霉病等病害的暴发概率,较传统人工判断提前7-10天发出预警,相当于为蔬菜健康装上了"预警雷达"。

  数字农业的生态构建

  技术落地的背后是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托普云农等企业构建的"数字种植"体系,从育种环节就开始建立作物生长模型。这类似于为每株蔬菜建立"数字基因档案",记录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最优环境参数。当这些数据积累到一定规模,AI就能像下围棋的AlphaGo一样,通过深度学习找到人类数百年种植经验都未曾发现的规律。目前示范基地的番茄种植已实现产量提升20%的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15%,这种"增产又减耗"的成效,正是数据要素赋能农业的生动体现。

  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范式

  该中心的运作模式本身即是创新——它既是标准制定的"研究院",又是技术推广的"孵化器"。在与正大集团合作的国际蔬果智慧产业园中,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经验与本土创新形成化学反应。这种"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作机制,就像组建了蔬菜产业的"创新联合舰队",既避免了科研"纸上谈兵",也防止了企业"闭门造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心还承担着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培养职能,为行业输送既懂农业又通标准的"跨界人才"。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寿光的实践揭示出农业现代化的深层逻辑:标准是产业升级的轨道,数据是提质增效的燃料,而AI则是驾驭这辆"现代农业战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当越来越多的"设施蔬菜智脑"在广袤田野间运转,中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千年困局,正在被科技之光悄然改写。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这里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样本;对农业从业者来说,这里蕴藏着转型升级的密码;而于科技企业,这片试验田则打开了数实融合的无限想象空间。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bianmin/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