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圈天使

  深夜的急诊室依旧灯火通明,脚步声、仪器声、低声交谈声交织成一片忙碌的交响。然而,就在这片严肃的氛围中,一个略显笨拙的身影正小跑着穿梭于病床之间——她叫林小满,是刚调入急诊科不到三个月的新护士,也是同事们口中那位总是“慢半拍”的“蒙圈天使”。

  这个称呼起初带着些许调侃。她会在匆忙中拿错病历,在给病人量血压时忘了绑紧袖带,甚至有一次差点把医用酒精当成生理盐水递给患者。护士长批评过她,同事们替她捏过汗,连一些老病号都记住了这个“看起来不太靠谱”的姑娘。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种“蒙圈”背后藏着的真诚与韧性,让她逐渐成为急诊科里一抹别样的温暖色调。

  “她不是最快的那一个,但可能是最不愿意放弃的那一个。”急诊科主任医师王振华这样评价。他记得有一次,一位孤寡老人因突发心脏病被送来,情况危急。在紧张抢救后,老人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因恐惧和孤独情绪极不稳定,拒绝配合后续治疗。其他医护人员尝试沟通无果,只好暂时作罢。只有林小满没有离开。她搬来凳子坐在老人床边,一句一句慢慢地陪他聊家常,甚至笨手笨脚地帮老人擦脸、整理被角。老人终于开口时,她听得极其认真,频频点头,尽管有些回应显然“没接到重点”,她却用那种略带懵懂的真诚打动了对方。那晚,她延迟下班两小时,直到老人安心睡去。

  类似的“非常规操作”在林小满身上并不少见。她会在年轻患者因害怕输液而紧张时,突然讲起自己第一次扎针手抖到被护士长训话的糗事;也会在家属焦虑追问时,老实承认“这个我也不太懂,但我帮您去问医生”,然后真的小跑着来回传话。这种不完美甚至有些稚拙的工作方式,反而意外地缓和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她让我们看到,医疗不仅是技术,更是人与人的联结。”一位住院患者家属感慨道。他的母亲因骨折住院,每次见到林小满都格外开心。“那姑娘实诚,不像有些医护人员永远冷静完美。她会慌,会道歉,会努力,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当然,真实的成长从未轻松。林小满的“蒙圈”并非刻意设计,而是初入职场者必经的摸索与适应。她也曾躲在储物间哭过,因为又被指出错误;曾熬夜反复练习护理操作,直到手上磨出薄茧。护士长从一开始的严厉督促,逐渐转为暗中关照:“她身上有一种力量——不是那种雷厉风行的强势,而是一种柔软的、坚持的韧性。”

  这种韧性在不久前一次重大交通事故的夜间救援中得到了印证。那晚急诊科瞬间涌入十余位伤者,人手紧缺,气氛高度紧张。林小满在协助一位重伤员时发现监测仪数据异常,她立即报告却因现场嘈杂未被及时注意。情急之下,她冒着被批评的风险,直接快步找到主治医生再次说明。事后证明,正是她的坚持为抢救争取了关键时间。“那一刻我没时间‘蒙圈’,只知道必须说出来。”她事后这样说道。

  如今,“蒙圈天使”这个称呼依然在科室里流传,但含义早已从调侃转为亲切的代称。林小满仍然会偶尔犯错,仍然会在快速反应时慢上几秒,但她逐渐学会与自己的“不完美”共处,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沟通力量。有实习生私下说:“看她工作会觉得,哪怕我现在不够好,只要认真和坚持,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技术至上、效率为先的医疗环境中,林小满的故事像是一则温柔的注脚。它提醒着我们:专业与人性从未背离,那些看似“不完美”的温暖瞬间,或许正是照亮他人至暗时刻的一束微光。而所谓的“天使”,从来无需完美无缺——她们只是怀揣着最大的善意,在人间步履不停。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wenhua/973.html

上一篇肉欲咖啡馆

下一篇逆风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