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库里申科

  在重庆市万州区西山公园的苍松翠柏间,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静静矗立。这里长眠着一位来自异国的英雄——格里戈里·阿里莫维奇·库里申科。岁月流转,跨越八十余载的时光,这位苏联飞行大队长的故事并未随风消散,反而在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守护下,愈发熠熠生辉,谱写出一曲跨越国界与时代的友谊赞歌。

  1939年,年仅31岁的库里申科率领苏联空军志愿队远程轰炸机大队“达索”式战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投身于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斗争中。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与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以其卓越的飞行技术和无畏的勇气,多次重创日寇军事目标,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年10月14日,在完成对日军军事设施的猛烈轰炸返航途中,库里申科的战机遭遇敌机围攻。虽奋力击落多架敌机,但其座机左发动机亦被击中。凭借高超技术,他驾驶受伤的战机成功迫降于长江万州段江心。然而,因连日鏖战、体力耗尽,他终被滔滔江水吞没,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献给了这片他为之战斗的土地。

  英雄的牺牲,在中国人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库里申科大队长不仅被视为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更被中国人民视为亲人。他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他的事迹在一代代人中间口耳相传。万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长眠于异国的儿子。每年清明时节,当地民众、学生代表都会自发来到墓地,敬献花圈,擦拭墓碑,向这位国际主义英雄表达最深切的缅怀与敬意。这座墓碑,早已超越了普通纪念物的意义,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鲜血凝结而成的深厚友谊的象征,也是一座唤醒历史记忆、传承和平信念的重要地标。

  岁月的长河奔涌不息,但真情与纪念从未中断。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人文交流日益密切,这段历史佳话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库里申科的后裔多次受邀访华,每一次到来都受到中方热情而隆重的接待。他们踏上父辈曾经战斗过的土地,聆听中国人民至今仍在传诵的英雄故事,无不深受感动。一位后代动情地表示:“在中国,我们从未感到陌生。中国人民将父亲的记忆保存得如此完好,仿佛他从未离开。这不仅是我们的家庭记忆,更是我们两国共同的历史财富。”

  与此同时,两国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节点上开展了诸多合作。共同的历史观和对英雄的一致尊崇,让中俄两国人民的心贴得更近。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交流日益频繁,相关历史档案的联合研究与展示活动相继举办,以库里申科等英雄事迹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涌现。这些活动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更让 younger generations of both countries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peace and the profound friendship forged in the flames of war.

  在万州,守护库里申科墓园已成为一种自觉的传统。当地政府多次拨款对墓园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其环境整洁、庄严肃穆。志愿者们也积极参与其中,担任义务讲解员,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动情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位长期在此服务的志愿者感慨道:“每一次讲解,对我自己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库里申科大队长代表了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伟大精神,那就是为正义与和平而献身。我们有责任把这种精神传下去。”

  如今,站在西山公园俯瞰长江,江水依旧东流,而和平的阳光早已洒满大地。库里申科墓前鲜花常鲜,瞻仰者络绎不绝。它无声地诉说着一段用生命铸就的友谊,也时刻提醒着人们: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携手合作,才能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段“相伴”之旅,超越了生死,跨越了国界,历经时光淬炼而愈发醇厚,成为连接中俄两国人民心中一道永不褪色的彩虹。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wenhua/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