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首都剧院被一种炽热的情感笼罩,红色帷幕缓缓拉开时,台下上千名观众的目光同时聚焦于舞台——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而是凝聚了五年心血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话剧《火红青春》的首演现场。全场静默之中,一个年轻工人的身影在钢花飞溅的背景中渐渐清晰,他胸前“青年突击队”的徽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时光的闸门。
《火红青春》由省话剧院联合钢铁集团共同创作,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方钢铁基地建设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青年技术工人,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投身工业建设的感人故事。全剧通过青年劳模李振钢的视角,再现了那段充满汗水、泪水与欢笑的峥嵘岁月。舞台上,高炉矗立的厂区、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工具道具,甚至演员们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都极尽真实地还原了那个火热的时代。
“我们要展现的不是符号化的英雄,而是一群会哭会笑、会迷茫也会坚定的年轻人。”总导演周霖在演出前的采访中这样说道。为了确保剧作的真实性,创作团队历时三年走访了十七座老工业城市,采访了近百位第一代建设者,收集了超过六十万字的原始素材。编剧团队甚至住进仍然保留着上世纪风貌的工人宿舍区,体验当代青年工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有一份八十岁老劳模手写的回忆录,整整十七页,纸上还有当年钢水溅烫的痕迹,那是我们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在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三幕“决战高炉”中,演员们冒着模拟钢花在八米高的脚手架上完成抢险作业,每一个动作都经过严格的安全训练和专业指导。台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忍不住站起身——他是原型人物之一、八十三岁的老劳模赵大爷。“就像回到了1953年那个冬天,”演出结束后他抹着眼角说,“连雪花飘在灼热钢板上的气味都一模一样。”
更令人动容的是剧中呈现的情感张力。青年工人们在建设热潮中的爱情抉择、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个人理想与集体利益的碰撞,这些细腻的情感描写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当女主角在个人升学机会与工厂建设需要之间毅然选择留下时,台下不少年轻观众悄悄拭泪。“我原以为这类题材会很说教,”一位“00后”大学生坦言,“但剧中人的挣扎那么真实,让我完全代入了那个时代。”
《火红青春》的艺术创新同样值得称道。舞台设计巧妙运用了环形投影技术,将 archival footage 与实时表演完美融合。当老年李振钢的影像与青年扮演者在舞台上隔空对话时,时空交错中产生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了全场。音乐创作则融合了传统工业号子与现代交响乐,由四十人组成的合唱队身着工装站在钢铁架构的演唱台上,唱出“劳动之美”的磅礴乐章。
演出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长达十分钟。掌声中,现任青年突击队队长带领着十二名队员走上舞台,他们胸前的徽章与剧中人物的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根,”队长紧握着老劳模的手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长征,但奋斗的精神永远不变。”
据悉,《火红青春》将于下月开始全国巡演,首轮计划覆盖二十个城市。演出方还特别推出了“青春对话”活动,每场演出后将邀请当代青年代表与主创团队、老一辈建设者进行交流。“希望通过这部剧,让今天的年轻人看到:奋斗永远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周霖导演望着正在散去的人群轻声说道。剧院外,城市华灯璀璨,那一簇簇灯光仿佛舞台上飞溅的钢花,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着炽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