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地三尺

  【本报深度报道】在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今天,一座名为“宁城”的南方小城却因一场持续了三十个月的民间行动成为舆论焦点。这场被称为“掘地三尺”的行动既非官方组织的大型工程,也非商业开发项目,而是一场由普通市民自发发起、最终席卷全城的文化遗产抢救运动。

  一切始于2021年秋,退休历史教师周文渊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批上世纪三十年的老照片。照片中精美的雕花门楼、蜿蜒的青石板巷与如今遍布钢筋水泥的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多地方我已经认不出来了”,周老师指着照片中一座已被拆除的清代牌坊说道,“城市不能只有摩天大楼,还应该留下记忆的载体。”

  正是这份感慨,促使周文渊在社区论坛发表了《寻找宁城消失的记忆》的长文,并附上了扫描的老照片。令他意外的是,文章发布后迅速引发共鸣。短短一周内,数百名市民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带着铁锹、刷子等工具,开始在城市角落寻找被掩埋的历史痕迹。

  行动最初并不顺利。在城东一片待开发的土地上,志愿者们根据老人口述定位了古城墙遗址,但挖掘工作刚进行两天就因“涉嫌违规施工”被叫停。关键时刻,市档案馆研究员林静提供了关键支持——她从馆藏文献中找到了1952年的城市规划图,证明该区域确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我们不能让推土机抹掉整个城市的记忆”,林静带着泛黄的图纸多方奔走,最终促使相关部门特批了考古勘探许可。

  随着勘探许可的获批,“掘地三尺”行动进入新阶段。2022年春季,志愿者在老城区排水改造工地现场发现了重大线索——工人在开挖沟渠时触到了坚硬石材,经辨认竟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驿道遗址。这一发现立即引起文化部门重视,市博物馆连夜派出专业考古队介入。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随后三个月的清理中,不仅完整出土了长达二百米的古驿道,还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市井生活遗迹,其中一套保存完好的锡制茶具经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民间力量正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补充。”市博物馆馆长梁文舟表示。据其介绍,在“掘地三尺”行动开展以来,市民共上报文物线索173条,经专业鉴定确认具有保护价值的遗迹27处,收集散落民间的民俗器物400余件。这些发现促使市政府重新修订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原本不在保护名录中的12处历史建筑纳入保护范围。

  这场行动的影响远不止于文物发现。在城南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志愿者发现的民国纺织厂旧址原计划被拆除建商业综合体。经过三轮专家论证和市民听证会,最终形成了“保留工业遗址,植入文化功能”的改造方案。如今,锈迹斑斑的纺织机械与玻璃幕墙相映成趣,改造后的文创园区成为城市新地标。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市民意识层面。许多年轻人通过活动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每天经过的青砖墙可能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二十六岁的程序员刘威在活动中负责无人机航拍,他感慨道:“以前觉得历史课本很遥远,现在伸手就能触摸到时光的脉络。”这种转变促使越来越多市民自觉成为城市文化的守护者,主动记录和传播本地历史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运动也推动了保护方式的创新。数字技术团队开发了“宁城记忆”AR应用,用户扫描现代街景就能在手机上看到历史原貌;文化志愿者建立了线上史料数据库,已收录老照片万余张、口述历史记录四十万字;甚至还有戏剧团体根据发掘出的故事创作了沉浸式话剧《瓦砾下的星光》,每周末在修复后的古戏台演出。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争议始终存在,部分商业项目因遗迹发现而调整规划,也曾引发投资方的质疑。但正如城市规划设计师陈立所言:“真正的现代化不是抹平过去,而是让历史与未来对话。我们需要的是有记忆的城市,而不是失忆的繁华。”

  眼下,“掘地三尺”行动仍在继续,但重心已从实体挖掘转向系统整理。志愿者们正在协助专家编制《宁城文化基因图谱》,试图梳理出城市文脉的传承谱系。而在更多看不见的地方,改变正在发生:新建项目动工前主动进行文化勘探已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动,市民家中发现的旧物会先请文物部门鉴定,学校将本地历史考察列入必修实践课程。

  这场始于民间自发行动的文化觉醒,最终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城市记忆工程。它证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仍然有人愿意为保存历史弯下腰身,在混凝土森林里寻找文明的根系。或许正如发起人周文渊所说:“我们掘地的深度,决定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厚度。”当无数普通人的微小力量汇聚起来,不仅能够重新发现被掩埋的历史,更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为城市留住最珍贵的身份认同。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wenhua/789.html

上一篇捧场者

下一篇青簪锁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