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

  深秋的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灯光次第暗下,舞台上一束追光亮起,照见一位身着褪色军装、鬓发斑白的老人。他手中摩挲着一枚早已锈蚀的指南针,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透了时光的幕布。这一刻,剧场内千余名观众悄然无声,共同沉浸在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归家之旅——原创话剧《归雁》正在这里倾情上演。

  《归雁》由青年编剧周帆执笔,著名导演李墨执导,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援建西北的三线建设者晚年重返故土的故事。剧中主人公林致远与妻子文秀在青年时期响应号召,带着理想与热血远赴戈壁滩,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工业建设。时隔四十五年,当林致远带着已病逝妻子的遗愿重返故土时,却发现记忆中的故乡早已换了模样,而自己在故乡人眼中,也成了“外乡人”。该剧通过主人公寻找记忆中的老宅、儿时玩伴和逝去岁月的过程,展现了时代变迁下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导演李墨在演出前的采访中表示:“这不是一个怀旧的故事,而是一次关于身份认同与精神归属的深刻探讨。我们试图通过舞台语言,呈现那些为国家建设付出一切的人们,在晚年面临的情感困境和文化乡愁。”为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创作团队历时三个月,走访了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前三线厂区,采集了大量一手素材,甚至将真实的老机床、旧仪器搬上了舞台。

  舞台设计极具匠心。旋转舞台巧妙地将西北戈壁的苍茫与江南水乡的温婉融为一体,多媒体投影技术将老照片、档案影像与实景表演无缝衔接,营造出时空交错的视觉效果。在“寻根”一幕中,当林致远站在早已改建为商业街的老宅原址,背景墙上同时投影出记忆中的青石板路与当下的繁华街景,强烈的对比令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演员的表演堪称精湛。饰演老年林致远的著名演员王志刚,以细腻深刻的演技塑造了一个既坚韧又脆弱、既果敢又彷徨的复杂形象。在得知老宅已被拆除的那场戏中,他长达三分钟的无言凝视,仅靠眼神和微表情就将人物内心的震撼、失落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青年演员林晓玥一人分饰青年文秀和孙女两个角色,通过精准的肢体语言和声线变化,完美诠释了两代人对“家”的不同理解。

  该剧的音乐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曲家大胆运用了西北民歌元素与现代交响乐的融合,主题曲《归雁》以苍凉的马头琴开篇,逐渐加入江南丝竹的婉转旋律,象征着人物情感的交融与碰撞。在林致远最终与故乡和解的片段中,音乐由悲怆转为舒缓,仿佛一只历经风霜的候鸟终于找到了栖息之地。

  演出结束后,观众席爆发出长达十分钟的热烈掌声。一位中年观众激动地表示:“我的父母也是三线建设者,这部剧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父辈的付出与挣扎。它不仅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所有在时代洪流中寻找归属的中国人的故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刘教授评价道:“《归雁》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提出的问题——何处是故乡,如何定义归属——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据悉,《归雁》本轮演出将持续至本月下旬,随后将开启全国巡演。创作团队表示,他们正在收集更多三线建设者的口述历史,计划进一步丰富剧本,让这部作品成为记录那段特殊历史的活档案。在这个变化飞快的时代,《归雁》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记忆,也映照出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对“根”的永恒追寻。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wenhua/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