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北老工业区的废弃铁路旁,每天清晨五点半总会出现一个奔跑的身影。十年如一日,无论寒冬酷暑,张毅的脚步声总会准时敲破黎明的寂静。这位曾经因工伤失去左臂的钢铁厂工人,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重量。
上周日举行的国际马拉松赛场上,张毅的身影在众多选手中显得格外醒目。空荡荡的左袖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汗水沿着他坚毅的脸庞滑落。当他在观众们的欢呼声中冲过终点线时,计时器定格在3小时28分——这个成绩甚至超越了许多健全选手。
“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赛后接受采访时,张毅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语气平静得仿佛刚刚完成了一次晨跑。然而在这云淡风轻的背后,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复健之路。
2013年的那个夏天,一场意外改变了张毅的人生轨迹。作为技术骨干的他正在检修轧钢设备时,为了抢救一名新入职的工友,左臂被卷入机器。醒来时,他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躺了两天。“当时第一个念头是:以后还能跑步吗?”跑步是他从中学就养成的习惯,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康复过程比想象中更加艰难。失去手臂导致身体平衡完全改变,最初的尝试中他甚至无法正常行走。“每次摔倒都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但他的教练李建国回忆说,“从未见过如此执着的人。别人练习一百次,他就练习一千次。”
三年前,张毅开始尝试参加马拉松赛事。首次比赛时,不少观众都为他捏一把汗。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顺利完成比赛,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此后,他陆续参加了十余场马拉松赛事,每一次都在突破自己的极限。
“跑步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节奏。”张毅说,“失去手臂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如今,他成立了公益跑步社团,专门帮助残障人士通过运动重建信心。社团成员已发展到百余人,其中不少人已经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心理学专家陈教授指出:“张毅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普通劳动者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这种在逆境中奋起的力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
在刚刚结束的赛事中,张毅的表现再次震撼了全场。当被问及下一步计划时,他目光坚定地望着远处:“我想尝试挑战越野马拉松。山路的崎岖可能会带来更多困难,但这正是奔跑的意义所在。”
夕阳西下,张毅又开始为明天的训练做准备。那条跑了十年的路上,脚印深深浅浅,记录着一个普通人如何用脚步丈量生命的宽度。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跑道上,他将继续奔跑下去,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强者,永远不会向命运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