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上,白浪河正迎来一场全域性的生态变革。随着白浪河全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正式启动,这条贯穿城区的母亲河将经历从河道清淤到生态重塑的系统性改造。工程计划对30公里河道实施清淤疏浚,并以“鸢都水廊”为愿景,串联起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与人文科普的多重目标。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环保人士对水生态保护的长期呼吁,也为地方政府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标杆案例,更将直接惠及沿岸居民的日常生活。
生态修复:从人工岸线到生命廊道
修复工程的核心是对河道生态功能的系统性恢复。以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段为例,3345.16米的右岸岸线将完成从“硬化水泥堤岸”到“柔性生态岸线”的转型。通过植入耐盐碱植物群落、构建消浪林带,受损的人工岸线将逐步恢复自然缓冲能力,成为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地。这种“去工程化”的改造思路,类似于为河流“脱下紧身衣”,让其重新获得自由呼吸的空间。与此同时,昌乐县段通过“河长制”推动的河道清障行动,已为后续生态补水扫除了障碍,预计2024年10月启动的湿地公园补水项目将激活下游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清淤工程:为河道做一场“血管疏通术”
30公里河道的清淤工作堪称本次工程的技术攻坚点。长期沉积的淤泥如同血管中的胆固醇,不仅削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施工方采用环保绞吸式清淤工艺,避免传统挖掘造成的二次污染,清出的淤泥经脱水固化后可用于河岸微地形塑造。这一过程恰似中医的“化瘀通络”,既治标又治本。值得注意的是,城管部门特别提醒市民,施工期间需远离放空景观水的河道区域,以防垂钓、游泳等活动引发安全事故。
水廊愿景:生态价值与城市记忆的双重缝合
“鸢都水廊”的规划超越了单纯的治水范畴,更致力于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经济区正在建设的“水润鸢都”科普园,以雨水花园、生态滤池等海绵设施为技术支撑,配合党建阵地和科普长廊的人文设计,将硬核治水技术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互动体验。这种“科技+人文”的模式,如同在白浪河畔打开一本立体的生态教科书。而南渡江生态修复工程中“鱼类洄游通道”的成功经验,也可能被借鉴用于解决白浪河流域的生物迁徙阻隔问题,为本土鱼类种群复兴提供技术参考。
多方共治: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守护
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离不开社会治理的创新。昌乐县将白浪河治理与违法建设整治“百日攻坚”相结合,展现了行政执法的刚性;而河道清障期间发动社区志愿者参与巡查,则体现了公众参与的柔性补充。未来,随着“企业河长”“民间河长”等制度的深化,这条水廊或将成为全民共治的试验田。正如一位环保组织负责人所言:“当市民们开始用手机APP记录河道水质变化时,生态意识就已扎根。”
站在2025年的初夏回望,白浪河的蜕变才刚刚开始。从清淤机械的轰鸣声到科普园里孩子们的欢笑声,从政府文件中的规划图纸到志愿者巡逻时的手电光斑,这条河流正在书写一座城市与自然和解的新叙事。当30公里水廊最终贯通之日,“鸢都”的称号或许会因这条流动的绿丝带而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