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两年来成效显著,诸城探索出科学保护与文旅融合新路径

  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凭借其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成为古生物研究与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深入实施,当地以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构建了一套科学化、制度化的保护体系,同时通过研学旅行激活文旅经济,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今年五一期间,科考研学基地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标志着这一“化石宝库”正焕发新的活力。

  从法规到实践:化石保护的“诸城模式”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近两年来,诸城市以“保护优先、科研支撑、合理利用”为原则,建立了包括十项管理制度在内的系统性保护框架。例如,通过编制《诸城恐龙化石保护方案》,当地对1.3万余块恐龙化石进行建档管理,相当于为每一块化石配备了“电子身份证”。在技术层面,国土部门联合科研团队投入专项资金,采用三维扫描、数字化复原等手段,使化石修复精度提升至毫米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高保真”样本。

  今年春季,工作人员在野外勘察中发现了全国罕见的水波纹遗迹化石和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这类发现不仅丰富了古生态学研究素材,更印证了保护措施的实效性——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化石遗迹的完整性,是检验保护工作的‘天然标尺’。”

  研学热潮:让化石“活”起来的科普实践

  诸城将恐龙化石资源转化为科普教育的“活教材”,开创了被称为“区域赛诸城模式”的研学体系。2023年,当地累计接待研学团队47万余人次,相当于每天有近1300名学生在化石遗址前聆听“地球史课”。新东方文旅、潍坊高新实验学校等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能观摩化石修复过程,还能参与模拟发掘,这种“沉浸式课堂”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单向传播模式。

  今年五一期间,来自青岛、日照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2万人次。一位带队教师评价:“这里的化石不再是玻璃柜里的‘石头’,而成了孩子们触摸远古的‘时光机’。”

  文旅融合:保护成果的经济转化

  恐龙化石的保护成效直接推动了文旅产业升级。诸城市通过“研学+旅游”双轮驱动,使冬季传统淡季逆势升温,全年举办研学活动超2000批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近三成。西藏、新疆等远距离研学团队的到来,更显示出其辐射力的扩大——这些跨越数千公里的“求知之旅”,恰似古生物学科普网络的“神经末梢”,将影响力延伸至全国。

  未来展望:构建保护与发展的“生态链”

  下一步,诸城计划将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打造为“国际化石保护示范基地”,通过引入AI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穿越”至白垩纪。同时,当地正与中科院合作建立化石数据库,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所有标本的数字化共享,让科研与科普“两条腿走路”。

  从法规护航到万人研学,诸城的实践证明:化石保护不是封闭的实验室课题,而是需要公众参与的生态工程。正如地质公园内一块足迹化石旁的解说牌所写:“每一道纹路都是时光的契约,而我们,正是履约的守护者。”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wenhua/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