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心

  寒冬的急诊室,时间总是过得格外缓慢又格外急促。晚上十一点,心内科主治医师李明刚端起已经凉透的盒饭,一阵急促的、几乎要撕裂夜空的救护车鸣笛声由远及近,最终戛然而止在门口。他放下饭盒,几乎是本能地冲了出去。

  平车碾过光滑的地面,发出沉闷的滚动声。上面躺着一位面色死灰、呼吸微弱的老人,监护仪上那条微弱起伏的曲线,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急性心梗,情况非常危急!”随车医生语速飞快。家属,一位中年妇女,是老人的女儿,她跌跌撞撞地跟在后面,脸上毫无血色,嘴唇哆嗦着,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医生,求求你,救救我爸……他的心……他的心不能丢啊……”

  “放心,我们一定尽力。”李明一边指挥抢救,一边习惯性地安抚。但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他忙碌的间隙,意外地在他疲惫的心湖里激起了一圈涟漪。“心不能丢”——这寻常的哀求,在此刻听来,竟有一种超越生理层面的、沉甸甸的分量。

  抢救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除颤、给药、建立生命通道……医护人员像精密的齿轮,围绕着生命垂危的老人高速运转。老人的生命体征暂时稳住了,被送入ICU继续观察。李明终于能喘口气,他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接过护士递来的温水。走廊那头,那位女儿依然无助地站着,仿佛一尊雕塑,眼神空洞地望着ICU紧闭的大门。

  她的那句话,又在他耳边响起。他想起不久前接诊的另一个病人。那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企业家,姓陈,因严重的室性早搏入院。检查显示,他的心脏结构并无大碍,问题更多出在神经调节上。深入交谈后,李明了解到,这位陈总正处于事业的急速扩张期,每天工作超过十六个小时,应酬、压力、焦虑如影随形,他已经很久没有在凌晨两点前入睡,也很久没有好好陪家人吃过一顿饭了。“李医生,我总觉得心里慌得厉害,空落落的,好像……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一样。”年轻人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一个是生理上濒临失去心脏功能的老人,一个是功能健全却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年轻人。他们都提到了“丢”。这个字,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李明作为医者之外的观察与思考。他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的巨大洪流中,人们所面临的“丢心”危机,或许远比病历上记载的更为复杂和普遍。

  他想起自己行医这些年,见过太多被“加速”生活磨损的心。有为了业绩连续加班最终倒在办公室的白领,他们的心电图显示着过劳的痕迹;有因长期家庭不睦、情绪抑郁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年人,他们的痛苦真实存在,却常常查无实据;还有那些沉迷于网络世界、与现实情感隔绝的青少年,他们心率正常,眼神却缺乏应有的光彩。这些心脏,在解剖学上或许完好无损,但在功能与感受上,是否也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丢失”?

  几天后,那位心梗的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他的女儿喜极而泣,握着李明的手千恩万谢:“谢谢您,李医生,您把我爸的‘心’救回来了!”李明微笑着点头,心里却明白,对于这位老人,接下来的心脏康复、生活方式调整、情绪管理,是另一场防止“心”再次丢失的漫长战役。

  而那位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年轻企业家,在李明建议下,开始尝试减少工作负荷,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放松训练。再次复诊时,他的气色好了很多,早搏现象也显著减少。“医生,我感觉好多了,好像……把丢掉的东西,一点点找回来了。”他笑着说。

  这两个案例,像两面镜子,映照出“丢心”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器质性的,凶险而直接,关乎生命的存续;另一副是功能性与情感性的,隐匿而漫长,关乎生命的质量。前者需要现代医学技术的全力托举,后者则呼唤着整个社会对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和精神归属的集体审视。

  李明开始有意识地在诊室里多停留几分钟,不只是询问病情,也会试着了解患者的生活状态、压力来源。他发现,许多心脏的不适,背后都藏着焦虑、孤独、过度疲惫或是价值感的迷失。药物和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真正要“找回”那颗健康、安宁、充满活力的“心”,需要的往往是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有效的情感支持系统以及强大的内心定力。

  他意识到,医院围墙之外,那种慢性的、弥漫性的“丢心”现象可能更为广泛。在信息爆炸、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人们像上紧发条的陀螺,拼命追逐着外在的成功、财富和认可,却常常忽略乃至压抑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情感波动。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时间被效率填满,深度的人际交流和内心的静观自省成了奢侈品。久而久之,心,这颗不仅是血液循环中枢,更是情感与精神载体的器官,便容易在奔忙中迷失方向,变得疲惫、麻木、空洞,甚至发出抗议的“疼痛”。

  这种“失心”,不像心梗那样有明确的抢救流程,它没有标准答案,其“找回”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个人的修行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它可能需要我们勇敢地给生活做减法,留出空白去感受自然、陪伴家人、发展爱好;可能需要我们建立更真诚的社交联结,在倾听与倾诉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在创造价值与内心安宁之间找到平衡;也可能需要社会层面构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倡导更健康、可持续的工作与生活文化。

  深夜,李明写完最后一份病历,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窗外,城市依旧灯火通明,每一盏灯下,可能都跳动着一颗渴望安顿的心。他想,作为医生,他能救治的是那些已经显现出严重病症的心脏;但作为一种警示和呼吁,他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心”的养护,绝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在高速运转的时代列车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常检视一下自己的行囊,看看那颗最重要的“心”是否安然无恙。因为,真正的健康,不仅是心脏在胸腔里有规律地跳动,更是它在感受到悲喜、创造着价值、联结着他者时,那份充盈、踏实和蓬勃的生命力。

  防止“丢心”,是一场需要每个人倾注一生努力的、最值得的投资。这或许就是那两声来自不同患者的“丢心”警示,所揭示出的最深远的公共健康议题。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weifang.me/wenhua/1028.html

上一篇U盘

下一篇丛林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