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区讯】仲夏时节,漫步在滨海区白浪河畔,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白鹭翩跹,两岸绿道间骑行、慢跑的市民络绎不绝,河心岛的露天剧场传来悠扬的民乐声……这条曾因工业扩张而黯然失色的"母亲河",如今正以生态与人文共生的崭新面貌,成为滨海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会客厅。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
白浪河全长32公里,贯穿滨海区南北,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周边化工厂、纺织厂聚集,河道淤塞、水质恶化问题凸显。"小时候常来摸鱼,后来连靠近都觉得呛鼻子。"68岁的老居民王建国回忆道。2018年,滨海区启动"白浪河生态修复三年行动",通过截污纳管、底泥疏浚、生态浮岛等技术手段,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II类标准。更引人注目的是沿岸15公里工业遗址改造——生锈的输水管道变身艺术雕塑,废弃仓库改造成河岸书店,曾经的货运码头崛起为"白浪河数字文创园"。
文旅经济激活水岸活力
傍晚时分,位于白浪河西岸的"鹭鸣市集"灯火通明,非遗手作、创意咖啡、河鲜美食等50余个摊位前人流如织。运营负责人李晓薇介绍:"市集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30%。"而在河对岸,总投资12亿元的"白浪云廊"项目即将封顶,这座集滨水商业、智慧办公、精品酒店于一体的综合体,已吸引27家科技企业签约入驻。文旅局数据显示,2023年白浪河沿线接待游客突破380万人次,带动就业岗位超5000个。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响
每周六清晨,河畔的"曲水流觞"文化广场都会聚集上百名书法爱好者,在百米长的水写布上挥毫泼墨。不远处的"白浪河城市记忆馆"内,老照片、旧船桨与全息投影技术交织,讲述着河道千年漕运史。更年轻化的表达也在涌现:00后汉服博主"白鹭"通过直播带网友云游河上古桥,单场观看量破百万;由本地高校师生设计的AR导览系统,让游客手机扫描即可看到河道百年变迁的虚拟影像。
未来蓝图:打造国家级滨水文旅示范区
据滨海区规划局透露,白浪河畔二期工程将于年内启动,重点建设湿地科普馆、水上运动中心等项目,同时通过智慧监测系统实现水文数据实时共享。区委书记陈志远表示:"我们将以白浪河为轴线,串联起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生态宜居三大板块,让这条母亲河真正成为滋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夕阳西下,河面泛起金色波光,岸边传来萨克斯演奏的《茉莉花》旋律。白浪河的故事,正在生态与人文的交织中续写新的篇章。(完)
报道亮点:
采用"生态修复-经济激活-文化赋能"三层递进结构,展现综合治理成效
穿插居民口述、数据对比、项目案例,增强真实性与说服力
突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体现城市更新中的人文关怀
通过未来规划展望,深化报道的战略视野